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儿童隐球菌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提高对儿童隐球菌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从而对其进行早期诊断、治疗,改善其预后。方法:以2009年1月到2019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58例隐球菌病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男性患儿62.1%(36/58),女性患儿37.9%(22/58),男女比例为1.64:1,发病年龄在1.08-16.28岁,平均年龄5岁(3.83,5.17),发病年龄在3-6岁的患儿占50%(29/58),6-9岁的占15.5%(9/58),9-12岁的占13.8%(8/58);首次住院病程在1-124天,平均43.5±33.39天。2.无基础疾病的患儿占84.5%(49/58),合并基础疾病者占15.5%(9/58),其中7例有基础疾病的患儿有长期免疫抑制剂使用史。有明确的鸽子、家禽接触史的患儿24.1%(14/58)。3.发热占87.9%(51/58),因感染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同,其中隐球菌脑占55.2%(32/58),播散性隐球菌病43.1%(25/58),隐球菌硬化型胆管炎1.7%(1/58)。播散性隐球菌病中脑部感染占88%(22/25),肺部感染占92%(23/25),腹腔感染64%(16/25),淋巴结感染20%(5/25),皮肤感染12%(3/25)。4.影像学检查:1)头颅MRI检查:异常者占90.2%(37/41),其中大脑广泛异常信号者占65.9%(27/41),脑积水占36.6%(15/41),脑膜强化占14.6(6/41);2)头颅CT检查:异常患儿占89.7%(26/29),其中幕上脑室丰满、扩张占62.1%(18/29),有可疑低密度影的占41.4%(12/29),脑积水占34.5%(10/29);3)24例行胸部CT检查均提示有肺部病变,表现为肺部渗出性改变或间质性改变,肺门、纵隔等处淋巴结病变、胸腔积液、胸膜改变等;4)13例行腹部CT检查均提示有异常,如肝脾肿大,肝脾密度不均、强化不均、肝内多发结节或散在病变,腹腔内淋巴结肿大、钙化、坏死,盆腔积液,腹腔积液,肝内淋巴淤积等;5)16例行肝胆胰脾肾超声检查,其中有位于肝门、胰头、肠系膜、左髂血管、脾门等部位的淋巴结病变,肝脾肿大,肝实质回声不均质,有不等量的腹腔积液,胆囊病变,脾脏实质多发性结节等。5.隐球菌相关实验室检查:58例患儿中检测出病原菌的有57例,1例未检测出隐球菌(诊断性治疗后诊断明确)。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阳性率为83.6%(46/55);脑脊液隐球菌培养阳性率66.7%(36/54);血隐球菌培养阳性率27.0%(10/37),骨髓隐球菌培养阳性率27.3%(6/22);血及脑脊液隐球菌荚膜抗原检查均阳性率85.7%(6/7);GM实验阳性率33.3%(2/6);淋巴结活检检出隐球菌阳性率为100%(4/4)、胆管组织活检检出隐球菌阳性率100%(1/1),皮肤活检隐球菌阳性率为66.7%(2/3)。结论:1.儿童隐球菌病以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多见,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患儿;病程较长。2.绝大多数隐球菌病患儿无基础疾病。3.儿童隐球菌病因感染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发热、可累及全身各系统,最容易累及神经系统,其次是呼吸系统、消化道系统、皮肤、淋巴结等;单靠临床表现诊断非常困难,必须要结合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4.儿童隐球菌病的影像学表现无明显特异性,有些特征性表现可辅助诊断,确诊仍需结合临床表现及病原学检查。5.隐球菌的病原学检查是确诊隐球菌病的关键,一旦怀疑隐球菌病,应积极完善脑脊液、血液、骨髓等隐球菌病原学检查(如涂片墨汁染色或培养)、血或脑脊液等隐球菌荚膜抗原检查、GM实验等协助诊断,必要时完善组织病理学检查助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