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招募男性大学生,采用不同重量的战绳运动方案,分析在运动期、间歇期及恢复期的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其能量代谢特征,为大众制定针对性的锻炼计划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以10名男性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先后进行两次实验,第一次实验采用9千克、12米的战绳(小重量组)进行双手波浪,末端波浪限定在40-60cm之间,运动和休息的时间比值为1:2,每组运动20s,组间休息40秒,频率为60次/分,共10组,运动时长共10分钟。在运动结束后,立即让受试对象指出所达到的运动自觉量表等级(RPE 6-20),然后继续佩戴呼吸面罩和心率带测量受试者训练后30分钟内的数据,观测机体的恢复状况及过量氧耗。在第一次实验后的48小时后,受试者进行第二次实验,除战绳重量改为14kg以外(大重量组),其他的运动方案设计与第一次完全相同。K5便捷式气体分析仪自动每10秒统计1次数据;战绳运动前静坐的10分钟里,取后5-10分钟的平均值用来计算安静状态下能量消耗及其相关指标;运动中的10分钟,取挥绳期间的20秒数据的平均值,取组间休息40秒的平均值;运动后休息的30分钟,取每5分钟的数据,计算平均值。测试指标包括:摄氧量、二氧化碳排出量、通气量、呼吸商、能量消耗、代谢当量、心率等。研究结果:(1)大重量组和小重量组在运动过程中的摄氧量、二氧化碳排出量以及肺通气量在第1组运动期间歇期至第4组运动期呈明显上升趋势。在第4组运动间隔期至运动结束时段较为平缓,此刻机体保持较稳定的做功输出状态。(2)小重量组在运动的后半程心率才达到110-130次/分的区间内,而大重量组在运动期间及运动间隔期的心率基本都处于这个最佳运动心率的范围。(3)在运动期间大重量组的摄氧量显著性高于小重量组(P<0.05),而两组在运动期各个时段的心率并未一直保持显著性差异。在第2组运动期至第6组运动期,大重量组的心率和摄氧量显著性高于小重量组的心率,而第6组运动间隔期至第10组运动间隔时段的数据显示,两组不存在的这种差异性。(4)在本研究中,挥绳期和组间间隔时段心率、摄氧量不存在差异。(5)小重量战绳的代谢当量为5.77±0.75,大重量组代谢当量为7.09±0.59。(6)根据运动自觉量表(RPE)等级划分标准,大重量和小重量组的主观运动感觉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在本研究的设计中,战绳运动属于中高强度的间歇性体力活动,反映强度与战绳重量的公式为y=0.264x+3.394(y为代谢当量,x为战绳重量kg)。(2)本文所设计的战绳运动,挥动过程中和运动间隙期心率相近,组间间隙可以作为大众测量战绳运动心率的时间窗口。(3)在9kg和14kg的战绳运动后期代谢当量和心率的增长不同步,因此应避免使用心率作为评定战绳运动强度唯一指标。(4)运动自觉量表(RPE)在反映战绳运动强度时准确性不高,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5)9kg和14kg的战绳运动肺通气量平台期的出现时间不存在差异。(6)战绳的运动强度(战绳重量)与过量氧耗呈正相关关系,即战绳越重,过量氧耗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