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实践研究的角度,以王时敏绘画中的“仿”作绘画为研究对象。在清代绘画史中,王时敏是“四王”之首。从20世纪初开始,“四王”绘画成为康有为与陈独秀“美术革命"的对象,虽然在当时已经有人对这一较为偏激的观点表示过异议,但之后很长的时间内,“四王”都成为复古、守旧、保守的代名词。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中国美术史界早已经对“四王”有客观的评价,对其的深入研究也不断展开,但是在实践领域,却还存在对“四王”的激烈反对意见。所以这就促使我去思考,在今天,“四王”的艺术到底有没有价值和意义?如果有,是哪一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以“四王”之中最年长的王时敏为对象,针对其绘画中的“仿”作展开讨论,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力图通过勾勒其绘画中“仿”作的渊源、特点与文化意义,来观察“仿”对中国画发展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以期对王时敏为代表的“四王”,我们能够有更恰当的眼光,也使得其绘画能够生发出一些值得思考的当代意义。王时敏绘画中有大量的“仿”作,因此他常常被认为是“摹古”的代表。但是本文通过对其“仿”作作品的具体画面分析,认为王时敏的“仿”其实是在明末清初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的产物。“仿”并非是对前代大师的复制,也不是亦步亦趋地追随古人,而是通过对前人笔墨特点的临仿,即笔意的摹仿,进行重组,为的是创造出新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