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科学结论当然追求的是精确与严谨;但生命体本身是极其复杂与千变万化的,完整描述任何一种现象、原理、形态等最好的方法是使用模糊语言。因此,可以说生物学知识就是到处充塞着不确定性,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学工作者要认识和理解生命科学的模糊性,用最准确的语言将生物学知识“原汁原味”传授给学生。真正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激发学生对“不知”的破解。教材是传递知识的重要载体。在生物教科书中合理的应用模糊限制语可以更灵活的表达知识内容,使知识的呈现更加科学精确。笔者翻阅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经过整理归纳发现,对模糊语言的语义和语用研究,如模糊限制语,涉及高中生物教材及生物教学内容的的研究非常少,研究的方面较为为零散,研究的程度较为浅显,缺乏对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分析,没能引起一线教师对教材中运用的模糊语言的教学方法的重视及思考。生物学知识主要围绕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展开,但是由于生物本身客观存在着模糊性,许多生物科学方面的概念、原理及特征是模糊性的,精确语言无法满足对该部分知识内容的准确表述和传递,惟有模糊语言方能解决这种困难,而且模糊语言比精确语言具有更强的表达能力。另外,生物科学又是发展非常迅速的一门自然科学,科学工作者对于生物学中的许多内容的描述无法给出精确而肯定的断言,有些地方则需要将模糊语言和精确语言二者结合,如此,既能够经济的实现用较少的语言符号完成对较多知识内容的准确表达和传递,又能实现知识教育方面的价值。因而教材编者在对知识内容表述的语句中插入大量模糊语言,如“绝大多数”、“通常”,“几乎”等。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找出教材中运用模糊语言的文本案例并对其中的模糊语言进行分类汇总,以此明确教材中模糊语言的类型,以期引起生物学教育工作者对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的重视,并能充分利用教材进行生物教学。其次,分析教材中存在的模糊性内容,并对其中所运用的模糊语言的作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生物学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上提供一定的帮助。教材中的模糊语言,对教材编写者而言是科学了,是“减轻作者应负的责任,而且结论具有弹性”,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造成了许多困境,增加学生对知识理解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提高了,这是目前中学生物学教学的一个现状之一。本文立足于认知科学理论,从语言模糊与知识精确的辩证关系出发,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归纳法法,比较全面地对高中生物教材中模糊限制语的进行分类,对模糊语言的语用进行归纳分析,以期引起教师重视教材中模糊语言所描述知识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恰当的采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教学效果。笔者通过设计学生问卷调查高中生对教科书中模糊语言的关注度,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阅读教材内容时能够注意到诸如“一般”、“大多”、“通常”、“主要”等模糊语言,但对这些模糊语言的意义缺乏深入思考,不能准确理解其意义与作用。调查结果也显示另一种情况,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提醒学生注意模糊语言并给与一定的引导,是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思考这些语言背后的个例。学生倾向于接受精确肯定的知识,但在教学中把知识语言说的过于精确肯定会造成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绝对化。笔者同时对高中生物教师进行访谈调查,在访谈过程中,许多教师肯定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中模糊语言的教学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同。有些知识需要一针见血的指出来,有些知识则不能完全肯定化,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或许对后续教学活动的组织更有利。另外,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巧妙的运用模糊语言与精确语言。对于知识接受理解程度低的学生,不能模糊化知识内容,而要用到更多的精确语言。对于接受知识能力强的学生,适当增加模糊,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理解知识的程度更深入,学习的空间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