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然杂交在植物中普遍存在,是物种形成的重要方式,生殖隔离是杂交物种形成过程中关键的一步。虾脊兰属(Calanthe)隶属兰科(Orchidaceae)树兰亚科(Epidendreae)吻兰族(Collabieae),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我们在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地区一山谷内发现了一个新物种,即异大黄花虾脊兰(C.sieboldopsis),其花部形态特征介于同域分布的大黄花虾脊兰(C.si
【基金项目】
: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上海辰山植物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杂交在植物中普遍存在,是物种形成的重要方式,生殖隔离是杂交物种形成过程中关键的一步。虾脊兰属(Calanthe)隶属兰科(Orchidaceae)树兰亚科(Epidendreae)吻兰族(Collabieae),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我们在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地区一山谷内发现了一个新物种,即异大黄花虾脊兰(C.sieboldopsis),其花部形态特征介于同域分布的大黄花虾脊兰(C.sieboldii)与钩距虾脊兰(C.graciliflora)之间,且三者花期重叠,大黄花虾脊兰和钩距虾脊兰之间具有传粉者介导的花粉流,因而推断异大黄花虾脊兰可能为大黄花虾脊兰和钩距虾脊兰的杂交种。本研究以大黄花虾脊兰、异大黄花虾脊兰和钩距虾脊兰为实验材料,试图通过形态学、繁殖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验证两者之间是否存在自然杂交现象。通过形态学比较,分析其形态特征的差异是否显著;通过进行开花物候、传粉昆虫观察、繁育系统实验和相互授粉实验,探究它们之间合子形成前以及合子形成后隔离程度和杂交子代适合度;对三者进行叶绿体全基因组比较,并基于ITS和cp DNA序列(mat K、ycf1和rps16-trn Q-UUG)的种间遗传分化研究,推测2种虾脊兰属植物的杂交起源和杂交方向。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形态学特征。发现3种虾脊兰属植物的叶片、果实、株高、花序高等性状均相似,但三者在花部各组成的大小上存在较显著差异,其中异大黄花虾脊兰的侧萼长和宽、中萼长和宽、花瓣长和宽、唇瓣长和宽、唇瓣中裂片长和宽、唇瓣侧裂片长和宽以及距长等均介于大黄花虾脊兰和钩距虾脊兰之间,为3种虾脊兰属植物发生自然杂交提供了一定的形态学证据。(2)合子前隔离。3种虾脊兰属植物分布区和花期物候均重叠,大黄花虾脊兰的有效传粉昆虫为木蜂属(Xylocopa)中的黄胸木蜂(X.appendiculata)、中华绒木蜂(X.chinensis)和赤足木蜂(X.rufipes),钩距虾脊兰的有效传粉昆虫为条蜂(Melea mangkamensis)和黄熊蜂(B.flavescens),且观察到条蜂将钩距虾脊兰的花粉块移入到大黄花虾脊兰的合蕊柱上,这些表明了大黄花虾脊兰和钩距虾脊兰的传粉前隔离-合子形成前隔离障碍比较弱。此外,大黄花虾脊兰的花粉块明显大于钩距虾脊兰花的开口,在自然条件下其花粉块很难移入到钩距虾脊兰的合蕊柱上,所以大黄花虾脊兰和钩距虾脊兰的自然杂交可能存在不对称。分布区和花期物候均重叠、共享传粉昆虫为大黄花虾脊兰和钩距虾脊兰之间发生自然杂交提供了可能性。(3)合子后隔离。对适合度研究表明,大黄花虾脊兰和钩距虾脊兰杂交(P1♀×P2和P2♀×P1♂)均能产生有活力、能萌发的种子,说明两者合子形成后的生殖隔离较弱;P1♀×P2杂交的子代比P2♀×P1♂杂交的子代具有更高的适合度,说明两者相互之间亲和性不相同;异大黄花虾脊兰与大黄花虾脊兰杂交的子代(Hy♀×P1♂)比与钩距虾脊兰杂交(Hy♀×P2♂)的子代具有更高的适合度,表明回交的适合度是不对称的。大黄花虾脊兰与钩距虾脊兰种间合子形成后的生殖隔离较弱导致两者之间易发生自然杂交。(4)叶绿体基因组分析。3种虾脊兰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比对,发现三者在叶绿体基因组的大小、GC占比和IR区边界等方面差异不大,且在系统进化树上聚成了一个分支,但大黄花虾脊兰和异大黄花虾脊兰在系统进化树上不能够分开(BS<50%),这说明了三种虾脊兰属植物为近缘种,大黄花虾脊兰和异大黄花虾脊兰的亲缘关系非常近,钩距虾脊兰与大黄花虾脊兰、异大黄花虾脊兰之间有一定的分化。(5)ITS和cp DNA片段单倍型分析。从核基因ITS序列和叶绿体基因mat K、rps16-trn Q-UUG、ycf1序列分析结果来看,大黄花虾脊兰和钩距虾脊兰有各自特定的叶绿体单倍型,而且大部分异大黄花虾脊兰个体具有大黄花虾脊兰相同的单倍型。这表明,大黄花虾脊兰和钩距虾脊兰可能是异大黄花虾脊兰的亲本,且大黄花虾脊兰和钩距虾脊兰的自然杂交具有不对称性。
其他文献
氧化亚氮(N2O)是引起全球变暖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湿地因其特殊的水环境特征,使其成为氮循环的“生态热区”并进而导致N2O排放。当前,持续的全球变暖和水环境变化加剧了湿地土壤N2O的排放。然而,我们对水情改变背景下湿地土壤N2O排放的微生物学驱动机制知之甚少。基于此,本研究以地貌复杂,水文条件多变的内陆淡水湖泊系统—鄱阳湖湿地为研究对象,选择4种不同生态类型的子系统(河口、湖泊、泥滩、草洲),开
近年来,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防控与修复刻不容缓。植物促生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bacteria,PGPB)可促进植物生长及增强重金属耐受性,提高根际土壤养分,强化植物修复效应。根际是复杂且独特的“生态修复单元”,但PGPB在植物修复过程中对根际微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超累积植物东南景天(Sedum alfredii)为研究材料,盆栽条件下,
果糖激酶(Fructokinase,FRK)能磷酸化果糖,是果糖分解代谢途径中很关键的一类酶,广泛存在于细菌和动植物中。我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基于植物FRK的高度保守ATP结合位点和果糖底物识别功能结构域序列,在水稻基因组中发现了1个新的候选果糖激酶OsFRK3,其酶活性及生物学功能有待进一步鉴定。本论文基于分子鉴定,成功获得了2种OsFRK3的纯合敲除突变水稻;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证实,OsFR
老年人口的增加给社会带来重大的医疗健康和社会经济方面的挑战。衰老是人类常见慢性疾病的最大危险因素,衰老研究是制定干预措施以预防、减轻或逆转多种与年龄有关的疾病重要方向。目前的研究已经发现了多种促进长寿或延缓衰老的药物,比如,雷帕霉素、二甲双胍、代谢调节药物等。新陈代谢既提供了生物体所需的能量,同时也为诸多生命过程提供所需的各种物质。生物代谢尤其是能量代谢与衰老和长寿密切相关,近些年的研究表明,许多
籽粒发育决定水稻的产量和品质。OsEnS100属于水稻籽粒胚乳特异表达基因家族成员,在水稻籽粒胚乳中高表达。但是,OsEnS100是否在水稻籽粒发育中具有作用?其作用的分子遗传机理是什么?目前尚未见报道。本论文以OsEnS100为对象,对其基因和蛋白序列特点及其在水稻中的表达特性等进行了分析,在创建了OsEnS100纯合敲除突变体的基础上,重点探究了OsEnS100敲除突变对水稻籽粒粒重、粒形和萌
广泛存在的水污染问题对人们的生活和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成为阻碍人类健康、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亟需加强水环境管理,防治水环境污染。水质标准在中国水环境管理保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污染物的生态效应对于制定水质标准、评估和管理水质至关重要。传统的污染物评估方法主要基于个体水平的实验数据,缺乏对污染物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宏观层面的效应评估,难以满足目前水环境保护的需要。另外污染物的生态效应
植物在生长发育的每个阶段对水分的需求和对干旱的敏感程度都不同,干旱可严重影响植物生长、生理和繁殖等,从而导致作物产量大幅下降。在干旱条件下,植物会通过改变其生长模式和生理过程去应对干旱带来的严重影响。干旱胁迫会引起植物体内水含量、激素含量以及基因表达量等变化。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研究植物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机制,对利用基因工程与传统育种相结合的手段来增加植物的抗旱性具有重大意义。已有研究表明长链
自然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生长与繁殖等重要特征通常受到食物质量(如食物的化学计量比,等)的调控,进而影响其种群动态及重要的生态功能。温度在决定消费者的生长、代谢等方面也存在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消费者对于不同化学计量比的食物资源会产生怎样的响应尚缺乏足够的认识。本研究以大型溞(Daphnia magna)为试验对象,在25℃和29℃条件下投喂不同C:P比值的食物资源,通过测定大型溞的生活
土壤酶是湿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重要参与者,深入研究土壤酶活性的时空变异对于揭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关于湿地土壤酶特征的时空变异性研究主要在水位波动较小的湿地中开展。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全球季节性淹水湿地在快速扩张,可能显著改变湿地的土壤酶特征。季节性淹水湿地土壤酶活性及其相关性质的空间和年际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还不明确。本研究以鄱阳湖洲滩
兰科(Orchidaceae)是被子植物中物种最丰富和分布最广的科之一。大部分兰科植物的花在开放过程中都能够释放挥发性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吸引传粉者访花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对兰科植物花挥发性物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个物种花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合成途径、药理以及传粉生物学等方面,而对属内多个物种的花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研究的还较少。玉凤花属(Habenaria Willd)和虾脊兰属(Calan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