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由主义思潮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经历了几次大起大伏的跌宕命运。在同时期的一大批自由主义者当中,本文所选主人公储安平的个人际遇凸显了出来。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的经历具有普遍性,随着自由主义发展的几起几落呈现出一种同步的、多舛的面貌。然而兼具了知识分子和独立报人的双重身份,使他的活动和命运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储安平如何由一个接受了自由主义萌芽的青年文学爱好者转变为一个坚决的自由主义者,如何一步步在独立办报的实践中践行了自己的政治和社会理想?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作为一个在知识分子群体和报人群体中都有着广泛交往的个体,储安平所处的交际网络必然会对他的思想和行为转变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本文即从这一角度出发,试探讨在人生及新闻职业生涯的几个重要阶段,储安平是如何通过与不同群体的互动和来往实现自己的自由主义梦想,以及在不同的政治环境和格局下,个人所建立的交往群体会在怎样的程度上受到影响和制约的。文章正文共包括四章内容。在第一章中,笔者先对于“自由主义”思潮的文化内核进行界定,通过分析西方自由主义产生的社会和文化基石,以证明自由主义在传入中国的伊始,其性质和精髓就已发生了某种程度上的扭曲,这样的扭曲也就是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始终方兴未艾却难以长足发展的根本原因。进而由梳理中国自由主义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引出本文主人公储安平的生平。第二章主要围绕在光华大学求学期间,接受了自由主义思潮萌芽的储安平的大学活动及交往情况,其中早早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代表人物徐志摩等人结下的师生情和在主编校刊《光华周刊》时展现出来的编辑能力为日后储安平成为独立报人奠定了基础。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也是储安平个人经历的巅峰时期,即作为独立报人所主持的报刊活动,其中以创办《观察》周刊为标志,储安平作为自由主义者和报人的角色都发挥到了极致,聚集起了大批这一时期中国最为顶尖的学者组建撰稿人队伍,近代中国的民间办报也迎来了最后一次、也是最为辉煌的一次展出。第四章主要围绕1949年新政权建立之后,自由主义者面临着一个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这一背景,记录了储安平由巅峰时期一步一步走向沉寂这一过程中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之间的交往活动,最终随着告别《光明日报》主编的职位,储安平的自由主义报人生涯在此划上了句号。随着社会和政治环境的不断转变,储安平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的交往活动和交往群体也自然而然呈现出一个动态性的变化的趋势,反过来,这样的变化也在各个阶段或多或少的对储安平的个人决策和判断产生着影响。交往活动如何推动或阻碍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事业的发展如何为交往添注新的活力?这也就是本文作者所力图追寻和展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