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右心冠状动脉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中常常会出现心动过缓,但是心率是否与该类患者人群的血管造影或临床结局不佳有关尚不明确。我们试图确定入院静息心率(AHR)对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预后意义。分析入院心率与直接PCI治疗的右冠状动脉(RCA)为罪犯血管患者的血管造影相关性和心血管结局之间的关系,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良好的指导治疗。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初次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且病变血管为右冠状动脉的患者384例,入选标准排除急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AVB;Mobitz II,III和2:1 AVB)。根据入院心率范围进行分组(AHR<60,61-79,80-99和≥100次/分钟)。首先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其中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是否伴随有高血压病史、糖尿病、肾脏病史、以前心肌梗死病史、房颤及房扑史、β受体阻滞剂及钙离子阻滞剂的使用情况,入院时是否心力衰竭、是否有心源性休克,入院的心率、血压、心功能Kilip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通过造影收集病变血管的部位、TIMI血流、TIMI血流灌注、血栓钙化情况。然后用相应的统计学方法分析纳入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察看患者的一般情况,做出一个整体评估。再根据患者入院时的心率分为4组,对各组间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统计分析,分析入院心率与右冠病变位置、血栓钙化程度、TIMI血流是否有关系,收集30天内的发生MACE事件及死亡率,通过电话或者门诊方式随访1年,比较1年后MACE事件和死亡率。结果: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对比显示:AHR≥100bpm的患者与其他组患者相比,心源性休克的左心室射血分数<40%、糖尿病、吸烟的比例最高,各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年龄、性别、既往PCI史、冠心病史、心肌梗死病史、肾功能不全病史、房颤或房扑病史、β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使用的比例上,各组之间在统计学上相比较无明显差异。心率<60次/分的入组患者经过PCI治疗后,TIMI血流达到III级及TIMI心肌灌注分级达到3级的比例最高的,与其他组相比较。入院心动过速即心率≥100次/分的患者,经PCI治疗后TIMI血流III级和TIMI心肌灌注分级3级的比例最低,各组之间有差异性。入院心率(AHR≥100次/分)患者与其他所有AHR组相比,其严重钙化的发生率更高。各组的病变部位与入院心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COX分析:RCA为梗死相关血管患者的30天和1年主要临床MACE事件及死亡率,在心率60-79次/分这组中是最低的,而心率≥100次/分这组的死亡率和临床MACE事件最高。随访1年后患者的临床MACE事件及死亡率进行比较,在心率60-79次/分这组中最低,随着心率的升高,发生临床MACE事件及死亡的风险越来越高。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将心率水平的分组作为分类变量示,不同心率水平是临床MACE事件和死亡的危险因素[分别为:(RR=1.60,95%CI 1.06-2.39,P<0.05)、(RR=1.86,95%CI 1.09-3.19 P<0.05)、(RR=1.45,95%CI 1.10-1.92,P<0.05)、(RR=1.65,95%CI 1.19-2.29,P<0.05)]。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将不同的入院心率作为分组,为分类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比较,在校正病史、基线资料及治疗情况等,入院心率是30天、1年复合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各心率水平分组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心率60-79次/分组相比较,随着心率水平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及发生临床MACE事件的风险也随之升高(P<0.01),而与心率<60次/分组的患者病死率及临床MACE事件相比较,在统计学上无显著的差异。心率≥100次/分这组患者死亡率及临床MACE事件的风险最高。结论:1.入院心率是右冠为梗死相关血管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和临床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2.入院心率>100次/分,发生死亡和临床MACE事件的风险最高,入院时心动过速与1年的死亡率增加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