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肝门空肠直接吻合后吻合口的愈合牢固程度、组织学改变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方法:随机选择清洁级比格犬12只,进行肝门空肠直接吻合,按术后不同观察时间分为1月组和3月组,每组6只。分别于术前,术后1天、3天、1周、2周、1月(和3月)进行静脉采血,进行肝功能检测。按不同分组于术后1月、3月处死动物,观察腹腔内有无出血、感染、吻合口漏、肠道内胆汁等情况及胆管有无狭窄及闭塞。取肝肠吻合口及肠肠吻合口,并测定其爆破压:于吻合口远端5cm处结扎,近端接带有测压计的注射泵,以2ml/min速率注入生理盐水,以最高压力点突然降低为破裂压。取吻合口、吻合口内胆管及肝脏作组织学检查,HE染色观察吻合口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肉芽组织生长、胶原纤维排列及新生毛细血管情况;观察吻合口处胆管及肝脏的病变情况。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观察吻合口组织Ⅰ、Ⅲ型胶原纤维的分布与特征,并用ImagePro-plus5.1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图像分析,计算每张照片中Ⅰ、Ⅲ型胶原所占相对面积,得出①Ⅰ、Ⅲ型胶原含量;②总胶原含量;③Ⅰ型胶原占总胶原的比例。 结果:术后实验动物均存活至预定取材日期,食欲、活动正常,巩膜无黄染。术前,术后1日、3日、1周、2周、1月(和3月),分别进行静脉采血,进行肝功能检测,除1例术后出现肝功能损伤外(术后2周谷丙转氨酶为386IU/L,谷草转氨酶为133IU/L,达到最高峰,之后逐渐好转直至正常,胆红素全程无明显异常。术后病理证实肝脏淤血),其余术后均未出现肝功能损伤。术后1、3个月按组分别处死动物,观察标本未发现出血、胆漏、逆行性感染等并发症,吻合口内旷置的胆管无狭窄及闭塞,肝门空肠吻合的空肠袢内胆汁存在。术后1个月肝肠吻合口平均爆破压为33.65±7.15kPa,肠肠爆破压为40.31±5.47kPa;术后3个月肝肠吻合口平均爆破压为32.67±5.93kPa,肠肠爆破压为38.55±7.76kPa;数据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肝肠吻合口在术后1个月、3个月与肠肠吻合口的爆破压均无明显差异(P>0.05)。取肝肠吻合口的组织学检查发现肝肠两种组织愈合良好,肝肠直接吻合对肝脏组织学改变无明显影响。HE染色:肝肠吻合组织中肠壁平滑肌、胶原结缔组织和肝小叶直接粘合,粘合处伴有局部出血和炎细胞浸润,其中可见局部区域淋巴细胞、吞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和少数粒细胞,同时可见胶原纤维伴有毛细血管增生,形成肉芽组织。胆管:胆管壁较薄,粘膜可见排列整齐的单层柱状上皮。胆管壁毛细血管轻度扩张淤血,管壁外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管腔无狭窄,近端肝内胆管未见明显扩张。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所测胶原中1月组肝肠吻合口和肠肠吻合口总胶原含量分别为1.47E4±7.90E3、1.62E4±1.20E4(P>0.05),Ⅰ型胶原占总胶原百分比分别为9.33E1±5.23E0%、9.21E1±6.47E0%(P>0.05)。3月组中肝肠吻合口和肠肠吻合口总胶原含量分别为1.39E4±9.29E3、1.65E4±1.14E4(P>0.05),Ⅰ型胶原占总胶原百分比分别为9.30E1±5.83E0%、9.15E1±6.91E0%(P>0.05)。数据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两吻合口胶原总量及Ⅰ型胶原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1.肝门空肠吻合术后肝肠吻合口愈合良好,并具有足够的愈合牢度。2.肝门空肠吻合口旷置的胆管通畅,无狭窄。3.该术式对肝脏功能无明显影响,手术并发症少,操作简便,不需要胆管与肠道的精确吻合。可作为胆肠吻合的一种补充术式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