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非裔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一直都在为黑人,特别是黑人女性的悲惨地位呼吁、抗争。她2008年的最新小说《仁慈》打破了以往小说关注种族歧视的模式,更多的是把目光聚焦于不同肤色的人们。小说《仁慈》超越了种族和性别,把关注集中在蓄奴制下的所有人。在奴隶制的压制下,人们不仅要承担肉体的折磨,还要饱受精神的压迫。这些人们从小被父母抛弃,被社会歧视,从而陷入自卑不可自拔。他们也曾试图摆脱自卑,然而由于缺少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称之为的社会兴趣,他们的努力却往往徒劳无功,甚至反而使自卑感更加强烈。只有通过发展社会兴趣,并调整其自卑心态向对社会、对别人有利的方向努力,获得对自我价值的成就感,才可以超越自卑。本文利用阿德勒的自卑理论来分析《仁慈》中人物的自卑心理,论述自我成就感的创造在于发展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以及对他人的爱,而不是靠一味地向别人索取爱。除了引言和结论部分,本文分为三章。引言部分简单介绍了托尼·莫里森的生活经历,小说《仁慈》和这篇小说的文献综述,并简要介绍了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补偿—超越理论。第一章从家庭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自卑感的来源。生活在蓄奴制下的人们不能主宰他们自己的生活。父母不得不抛弃自己的孩子来保全自己,而儿童则生长在缺乏父母关爱的环境中。缺乏家庭的爱和温暖,他们的心灵蒙上了被父母抛弃的阴影。社会也对这些苦难中的人们视而不见,缺乏关爱。他们得到的只有忽视、漠视和歧视。为了战胜孤独,避免伤害,他们所能做的只有牢牢锁上心门。第二章阐述了小说中人物为了摆脱自卑感而采取的补偿措施。他们将向上意志转变成以下几个不同的方向来对其自卑感做出补偿:驱动力转向个人本身,将驱动力偏移向另一个目标和将驱动力转换成它的相对面。将驱动力转向个人本身体现在佛洛伦斯的一味索取别人的爱和莎罗的将自己彻底封闭;将驱动力偏移向另一个目标则体现在莉娜将自己没有得到的爱转移给了弗洛伦斯,两个白人契约劳工的性倾向的转移和雅各布将其生活目标固定在辉煌房子上面;将驱动力转换成它的相对面则阐述了面对种种生活打击,丽贝卡的生活信仰完全磨灭,性情大变,原本的一家人则变成了她打骂凌辱泄愤的对象。小说中人物的种种对其自卑感的补偿无一不是使自己陷入更深的自卑之中。第三章分析了弗洛伦斯和莎罗对自卑感的超越。弗洛伦斯经历了一次灵与肉付出的爱情之后,成熟了也自由了,拥有独立的灵魂,敢于正视被母亲抛弃的梦魇,走出了自我的世界,从而超越了自卑感。莎罗最终受母亲身份的驱使,决定要凭自己的努力来保护女儿,找到了自身的价值,摆脱了幻觉,回归了社会。结论部分概述了蓄奴制下人们的苦难,并指出蓄奴制使人们从内心、甚至灵魂上成为奴隶。他们为了得到优越感所做的补偿是无用的。他们超越自卑心理所需要的是在一个独立而自由的灵魂带领下,努力培养对他人、对社会的兴趣,获得他人的认可,体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