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明清时期消渴病医案的研究,分析探讨消渴病的病机证治方药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明清时期消渴病医案为研究对象,筛选、整理符合标准的医案,从其中提取病因、证型、症状、方药等要素,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建立病案资料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共225例医案纳入研究,医案来源46处。2.总结得出23种证型,其主要证型包括肾阴亏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肺胃燥热证、肺热津伤证等。3.总结出11种病因,劳欲过度排在其首位,其它主要病因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病后服药失宜、外感暑邪等。4.病位在肾的比例最多,其次是脾胃、肺胃;病位常常是累及多个脏腑,其中以肾、胃、肺为主。5.整理出198种症状,排在前五位的症状分别是口渴多饮、多食易饥、消瘦、多尿、尿浊;症状组合规律反映出了消渴病“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的症状特点。6.整理出229种中药,用药频次最高的是滋阴清热药,如麦冬、生地黄;其它用药频次较高的也多为补益及清热类药,如补气类药甘草、人参、山药、白术、黄芪、党参,补血类药当归、阿胶,滋阴类药熟地黄、山茱萸、五味子、白芍,助阳类药桂枝、肉桂、附子,健脾利湿药茯苓,清热类药知母、黄连、石膏,等等;本研究的消渴病常见药物组合及置信度较高的药物关联涉及麦冬、生地黄、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知母、甘草、人参、白术、五味子等13味中药。7.简要构建出了明清时期消渴病五种主要证型的病机-证治方药之间的关联;如下所示:(1)肾阴亏损、虚火内生—肾阴亏虚证—滋阴固肾、滋阴清热—六味地黄丸加减;(2)阴损及阳、阴阳俱损—阴阳两虚证—滋阴温阳、补肾固涩—金匮肾气丸加减;(3)阴伤耗气、气阴两伤—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清热—钱氏白术散、生脉散、四君子汤等加减;(4)肺胃积热、耗伤津液—肺胃燥热证—清热养阴、生津润燥—白虎汤、黄连猪肚丸加减;(5)肺脏燥热、伤津耗气—肺热津伤证—清热润肺、生津止渴—白虎加人参汤加减。结论:明清时期消渴病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以阴虚为主,连及气虚、阳虚;标实以燥热为主,或兼湿浊瘀阻等。肾阴亏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肺胃燥热证、肺热津伤证为其主要证型。相应方药以滋阴清热、补益及清热类药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