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从古至今都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坛纷繁多样的新时期亦是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黄金期,尤其是小说体裁已经呈现出由边缘向前沿挺进的趋势.与创作领域兴起的波澜不甚协调的是相应的评论与研究的相对沉寂.在本土文化和边缘文化日益引起人们关注的今天,将目光聚焦于与少数民族文化脐带相连的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已成自然之势.选取获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的在国内乃至国际平台上产生一定影响力的少数民族小说的精品之作为具体研究对象,以期在此基础上收获更具代表力度和研究价值的结论.借助兼顾文化指向与美学质素的文化诗学的批评理论透视新时期少数小说,以期择取更能契合研究对象本质,更能显现研究对象光彩的方式切入.于此视角下,新时期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化选择成就了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的凸显.他们以开放的心态超越一族、一己之界达至多元与终极,在文学永恒之命题上阐释表达母族意念,在多方文化之兼容整合中进行艺术创新.中国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由此得以与他者文学样态平等对话且又特异卓立.
本文以对大量小说文本的细读阐释为基础,运用文学一文化批评模式,紧紧围绕文学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对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进行融合宗教、哲学、民族学、人类学视野在内的文化与美学的双重考察:
导论部分,首先对研究对象的选择进行了界定和说明;其次就即将运用的核心理论,即文化诗学阐明了自身的立场和观点;再次,交待了考察和行文的内在逻辑和理路;最后,对论述的目的及可能产生的意义予以简单陈述.
第一章重在从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的创作主体,即少数民族作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选择考察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呈现的多元的精神指向和多元的文学景观.依据作品显现的创作之时文化资源的接纳索取与文化身份的认同建构情况,将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化姿态大致归纳为五种类型:"栖息于多种文化的精神崇尚者"张承志之外,以石舒清为代表的"执着于一方水土的故乡守望者"与以阿来为代表的"汇通于世界潮流的人性表达者"均秉持族别写作,前者以对故土的坚守抵达对母族、对文学纯粹性的坚守,后者在远离故乡的地方行进于写作构筑的怀乡之路,在对民族精神的张扬中追求普遍性寓意的表达.以霍达为代表的"追随于现实境况的民族思索者"和以鬼子为代表的"致力于经验传达的个人书写者"均淡化或回避民族身份,前者以反映中国现状为己任,后者在自我表述的捍卫中以思想与形式的先锋征服人心.
第二章以少数民族文化对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主题话语的影响为切入点,探究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在对一些聚焦主题言说时显现的内蕴、规律、特征和范式,挖掘这些特征、范式与少数民族生存境遇、宗教信仰等民族文化因子之间存在的深层关联,揭示少数民族小说与其它样态的小说在勾勒这些主题时显示的差异."遭遇"主题、"自然"主题、"死亡"主题是此章选取和论述的重心.
第三章旨在探讨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于多元文化借鉴融合之上的艺术创新.中国新时期少数民族作家在整体上摆脱了狭窄的艺术思维空间和艺术创作视野,多在通晓汉语及汉语文学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大胆借鉴和移植中西优秀的文学叙事传统和艺术表现手法,并努力将本民族文化的精神人文品质和认知思维方式融汇其中,彰显于外.本章主要从语言、意象、形象、叙事四个层面,以对典型个案的深入剖析完成论证.
第四章一方面开掘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作为文学文本本身所内蕴的文化价值和形成的美学价值,一方面将少数民族小说创作映现出的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化策略与文化智慧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从"边缘与中心的辩证"以及"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互动"上发现其对中国文学及中华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未来走向所具有的参照意义和启示意义.本章所进行的对研究对象的价值评判与定位也进一步间接地提升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结语部分对全文予以总结,对相关问题予以补充阐释.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文化诗学理论引入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领域,以对典型作家作品的解读第一次尝试完成了对新时期阶段少数民族作家文学中小说体裁创作的整体宏观研究,其间对新时期少数民族作家文化姿态做出的类型划分与描述,以文学主题范畴对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进行研究的思路和实践等,均体现一定的开创意义.不足之处在于所涉作品涵盖面还相对偏狭,开掘探讨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的艺术贡献之时创新意识还相对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