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画是中国绘画发展进程中较早的画科,包含各种肖像、风俗以及历史故事等题材。随着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审美意识的提高,人物绘画题材多样,绘画技法趋向成熟,在初唐时期既已达到高潮。在今天,尽管唐代存世的绢(纸)本人物画作品较少,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摹本、墓室壁画、石刻画等作品中分析总结出当时画家的绘画手法及意旨表达。本文以《步辇图》(宋摹·传阎立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将绘画史上相关问题集中在该作品中去进行讨论。其作者阎立本(约600-673),历经武德到贞观(626-648)年间,属唐朝的初期,是本文研究的时间范围。本文通过个案,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对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绘画作品《步辇图》进行研究,进而对唐代人物绘画风格流变及其社会功能意义进行探讨。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论述:第一部分,梳理初唐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构建初唐绘画语言转型期的时代背景。初唐的人物画是与统治者在文化政策上的倡导分不开的,因此,初唐美术在题材上明显地透露出时代特征。第二部分,从视觉心理角度对《步辇图》的构图进行分析。构图对绘画来说是一幅画成败的关键所在。文章指出画卷中整体具有平衡、运动的视觉感受以及传统绘画常用的布白特征。绘画中对所有的客观形状及其构成效果的感知基本是由视觉完成的,因此,有必要从视觉心理角度对整个绘画活动进行分析。第三部分,通过相关文物、古迹、文献的对比分析总结阎立本的绘画语言。本文认为阎立本的《步辇图》正是在转型中合理的继承并发挥自身优势,创作出具有时代性和独创性的作品。第四部分,总结初唐绘画对盛唐人物画的影响。表现在创作题材上由政治题材扩散至宫廷仕女生活等题材,以及盛唐时期宫廷绘画的确立及画师队伍的制度化及规范化等方面。本文从有关初唐时期绘画的图像资料遗存与史料入手,结合视觉心理进行画面结构与形式的分析,梳理过渡时期绘画作品的绘画语言,并对人物画由政治色彩转向视觉审美体验的方向发展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