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辇图》图像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denaclaire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画是中国绘画发展进程中较早的画科,包含各种肖像、风俗以及历史故事等题材。随着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审美意识的提高,人物绘画题材多样,绘画技法趋向成熟,在初唐时期既已达到高潮。在今天,尽管唐代存世的绢(纸)本人物画作品较少,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摹本、墓室壁画、石刻画等作品中分析总结出当时画家的绘画手法及意旨表达。本文以《步辇图》(宋摹·传阎立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将绘画史上相关问题集中在该作品中去进行讨论。其作者阎立本(约600-673),历经武德到贞观(626-648)年间,属唐朝的初期,是本文研究的时间范围。本文通过个案,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对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绘画作品《步辇图》进行研究,进而对唐代人物绘画风格流变及其社会功能意义进行探讨。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论述:第一部分,梳理初唐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构建初唐绘画语言转型期的时代背景。初唐的人物画是与统治者在文化政策上的倡导分不开的,因此,初唐美术在题材上明显地透露出时代特征。第二部分,从视觉心理角度对《步辇图》的构图进行分析。构图对绘画来说是一幅画成败的关键所在。文章指出画卷中整体具有平衡、运动的视觉感受以及传统绘画常用的布白特征。绘画中对所有的客观形状及其构成效果的感知基本是由视觉完成的,因此,有必要从视觉心理角度对整个绘画活动进行分析。第三部分,通过相关文物、古迹、文献的对比分析总结阎立本的绘画语言。本文认为阎立本的《步辇图》正是在转型中合理的继承并发挥自身优势,创作出具有时代性和独创性的作品。第四部分,总结初唐绘画对盛唐人物画的影响。表现在创作题材上由政治题材扩散至宫廷仕女生活等题材,以及盛唐时期宫廷绘画的确立及画师队伍的制度化及规范化等方面。本文从有关初唐时期绘画的图像资料遗存与史料入手,结合视觉心理进行画面结构与形式的分析,梳理过渡时期绘画作品的绘画语言,并对人物画由政治色彩转向视觉审美体验的方向发展进行分析。
其他文献
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方。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被称为“中国奇迹”,但急剧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城市生态问题。在此背景之
在防洪泵站中,出水流道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力特性对泵站的运行安全以及泵站的装置效率影响非常大,如果设计不合理,会出现尾涡、回流等二次流,造成水力损失,因此合理地进
<正>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本单元的学习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故都的秋》是
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随着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阅读教学的深度、广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如何更透彻、更
为了提高听力教学质量,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听力教学存在的误区,探讨了听力理解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听力教学的策略。
道路自信与民生建设是互为因果、同质同向的。道路自信源于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独特民生的深刻关联,民生改善的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的过程。只有坚持走中国
文章分析了抗战时期《战时记者》主编杜绍文《战时报学讲话》一书对战时新闻学的贡献,这主要表现在:(1)探讨了战争与新闻学的关系,提出了“健全的新闻学”研究之构想;(2)论证了新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集团企业在扩张自己势力范围不仅仅包括产品输出上,越来越多的关注点集中在管理方式的创新上。“地球村”优化了资源的重新配置与合理分配与流动,跨国
满族是居于中国北方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北方长期的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创造了其本民族独有的家族习俗,在其传承及流变过程中体现了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多方查阅资料
<正>族氏铭文是金文的重要构成部分,其见于商周铜器,大多为作器者的族氏名号。族氏铭文构形奇特,考释困难,至今仍是金文研究领域中的一大难题。自北宋嘉韦占年间,有关族氏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