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严重,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于保护和恢复环境状态具有重要意义,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在国家生态格局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此背景下,研究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景观动态变化及其生态安全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经验,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收集遥感影像、统计数据、理论文献等资料,分析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景观变化,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统计数据运用综合指数法评估研究区的生态安全状况,最后提出研究区景观资源开发保护对策,以期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合理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安全的和谐提供科学指导。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景观变化研究。本部分从研究区景观构成、面积变化和格局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从景观结构变化来看,针叶林、阔叶林和竹林是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基质景观。从景观面积变化来看,阔叶林转出面积最多,竹林转入面积最多,裸地、灌木林减幅较大,建设用地增幅最大;从动态度来看,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各类型景观间差异较大。从景观格局变化来看,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部斑块大小差异大幅增长,斑块破碎化程度增加;边界形状复杂程度变化不大;蔓延度较高且有所增加,说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优势斑块团聚程度高,连通性好;景观斑块的比邻概率提高;景观多样性和均匀性都略有下降。(2)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评价。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观定权法(层次分析法)和客观定权法(熵值法)分别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分析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不论哪种定权方法,都是有个别指数的生态安全值降低,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总体生态安全状况都表现出转好趋势。(3)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景观资源开发保护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前文景观变化分析和生态安全动态评价,论文从土地功能区划、森林景观布局、监测体系、人口压力、管理机构、宣传教育等六个方面提出研究区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为实现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