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结合历史使命和时代特征提出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治国方略,心理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与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探讨心理和谐问题是有着时代紧迫性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心理和谐问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时代特征对心理和谐问题展开论述,以期对心理和谐及社会和谐的进一步研究有启发和借鉴作用。研究过程中采取了理论和实证两种方式进行研究工作,追溯了心理和谐的思想来源、进行了心理和谐的初步理论构建、分析了心理和谐的主要要素和结构关系。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采用文献溯源分析探索了心理和谐的直接来源、间接来源和科学来源。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道家观点进行分析,发现心理和谐的内涵与儒道思想的核心观点一致,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心理和谐思想的直接来源;其次分析了西方哲学中的和谐思想,其合理内核是心理和谐思想的间接来源;最后通过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研读,发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心理和谐思想的科学来源。第二部分:采取理论分析方法构建了心理和谐的指导思想和理论贡献等七大成果。科学发展理论是心理和谐的指导思想;心理和谐理论贡献是对社会和谐理论的丰富;本质涵义是意识协调统-;心理和谐工作主线是加强人文关怀;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是心理和谐的调节策略;实现方式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实现目标则是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第三部分:采取实证分析验证了以大学生为例的心理和谐组成因素与影响因素。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暴力恐怖影视等社会文化因素与经济状况、家庭生活等社会环境因素对个体心理和谐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作用,验证了社会生活环境是心理和谐产生的物质基础,社会精神文化是心理和谐发展的外在条件;心理和谐包括认知和谐、情感和谐、行为和谐,自我和谐等内在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通过心理和谐内在因素对个体心理和谐总值产生影响。本研究取得了三项创新成果:(1)初次探讨了心理和谐的三大思想渊源,即中国传统思想的直接理论渊源、西方哲学思想的间接理论渊源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来源。(2)尝试性地构建了心理和谐的四大因素及其结构,即心理和谐包括认知和谐、情感和谐、行为和谐和自我和谐等因素,心理和谐构建重在塑造其因素与完善其结构。(3)实证分析了心理和谐的内生性核心因素和外源性影响因素,验证了认知和谐、情感和谐、行为和谐和自我和谐对心理和谐总水平的高相关,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和谐及其因素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但本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如心理和谐的理论渊源远未穷尽、心理和谐的内在因素有待深化、心理和谐的影响因素还有更多,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