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59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进行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术,并分析影响疗效的移植细胞的种类、移植细胞的数量、移植细胞的浓度、移植时机、影响细胞植入后存活和增殖的因素,进一步指导病种选择、细胞种类及数量、移植时机等方面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前各症状评分,而后动员并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于缺血下肢肌肉丰厚处多位点等间距注射,评价治疗后第7天及远期治疗效果并评分,分别比较CD34+细胞和单个核细胞与疗效的相关性,并统计与疗效的关系公式,分析单个核细胞浓度与疗效的相关性并统计两者之间的关系公式,比较糖尿病性下肢缺血与非糖尿病性下肢缺血的疗效,比较动脉低位阻塞和动脉高位阻塞患者的疗效,分析年龄、白细胞、单个核细胞的相关性,分析老年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与单个核细胞的相关性并统计关系公式,分析特殊病种,重新评判适应症、禁忌症的范围,分析无效病例的原因;结果:单个核细胞移植术后,第7天及远期疗效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总结各个影响疗效的因素发现,单个核细胞比CD34+细胞与疗效的相关性更强(尼莫地平值代表疗效),CD34+细胞数量与疗效的关系相关性为R=0.461(P=0.047),公式为尼莫地平值=0.484+1.055×CD34+细胞数,单个核细胞数量与疗效的关系相关性为R=0.473(P=0.000),公式为尼莫地平值=0.288+0.401×单个核细胞数;单个核细胞的浓度与疗效为直线正相关,相关性系数为R=0.421(P=0.002),公式为尼莫地平值=0.361+0.177×单个核细胞的浓度;糖尿病性下肢缺血与非糖尿病性下肢缺血的疗效无显著差异;动脉低位阻塞和动脉高位阻塞患者的疗效,除治疗后第7天静息痛和冷感前者改善更显著外,其他不同阶段的疗效无显著差异;所有患者的白细胞数量和单个核细胞数量呈直线正相关,R=0.315(P=0.015),公式为单个核细胞数=1.196+0.043×白细胞数,当排除多为中青年患者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后,剩余病人多为老年患者,白细胞数与单个核细胞数的相关性R=0.500(P=0.000),公式为单个核细胞数=0.016+0.067×白细胞数,此组患者与全部患者相比,白细胞数与单个核细胞数的相关性更大,并且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数与单个核细胞数也有相关性,R=0.458(P=0.024),公式为单个核细胞数=0.005+0.063×中性粒细胞数;分析特殊病种发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人工血管再栓塞患者应用单个核细胞移植术也能取得较好疗效;无效病例为伴有严重坏疽或伴有严重静脉血栓患者;结论: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悬液因含有多种不同阶段促血管新生的细胞,并因其微环境的优势,比移植纯化的内皮祖细胞(EPC)或CD34+细胞更有利于病情改善,对于糖尿病患者,即使EPC数量和功能下降,也能因单个核细胞悬液特有的优势收到同等的效果,对于适应症及禁忌症的范围也可重新考虑,病种的选择也可以逐步扩大至其他引起下肢缺血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