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循证医学推荐的非小细胞肺癌的辅助化疗方案为NP,在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中非小细胞肺癌的辅助化疗方案还包括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多西他赛联合顺铂(DP)等,GP方案在临床上是比较常用的辅助化疗方案之一。GP方案与NP方案相比是否有更好的疗效及更高的安全性,需要大量的临床数据才能确定。目的:本实验旨在比较GP和NP方案在辅助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主要观察指标为无病生存率和中位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 DFS),次要观察指标为不良反应,为辅助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方案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7年7月至2009年12月73例接受GP或NP方案辅助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男48例,女25例,年龄31~71岁,中位年龄56岁。病理类型:鳞癌45例,腺癌25例,腺鳞癌3例;临床分期:Ⅰ b期13例,Ⅱ a期19例、Ⅱ b期28例、Ⅲ a期13例;年龄<65岁者63例,年龄≥65岁者10例。根据患者肺部CT、血常规、血生化检查,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无病生存率和中位DFS,次要观察指标为不良反应。观察结果应用SPSS17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两组的生存曲线并比较两组间的无病生存率和中位DFS,采用秩和检验法比较两组间不良反应。结果:本实验纳入的73例完全性切除术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经过GP或NP方案4周期辅助化疗后,GP组的无病生存率和中位DFS优于NP方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液学毒性方面,两组患者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红蛋白减少数量及程度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P组患者血小板减少数量多、程度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损害和恶心、呕吐发生数量及程度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P组发生静脉炎患者数量及程度高于G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术后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GP方案的无病生存率和中位无病生存期优于NP方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P方案导致的血小板减少数量和程度均重于NP方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P方案血管毒性发生情况明显低于NP方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P方案和NP方案在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胃肠道反应及肝肾功损害等不良反应方面差别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本研究可以提示两方案对术后辅助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是安全的,化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可以耐受。由于病例数量有限,随访时间较短,无法对两组总生存期进行比较,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数量和延长随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