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经济发展始终把稳定放在首位,这从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的历程可窥一斑。中国的对外经济高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但是,内外均衡冲突就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经济增长,“成长的烦恼”是迈向经济大国所必需克服的重要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屡次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它可以引发国内和国际经济的全局变动,对汇率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重要课题。从2005年7月21日起,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目前来看,人民币升值压力日渐加大。人民币升值有利有弊,升值幅度也值得商榷。适当的升值可以调节经济平衡,稳定经济发展;不适当的升值反倒可能引来经济和贸易秩序的紊乱。 本文在汇率决定和汇率制度理论框架下,围绕人民币汇率稳定性均衡这一特定内涵展开多角度探讨。首先探寻原因。汇率是宏观经济中的重要变量,汇率的变动会对国内外的资源配置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在基本要素理论的框架下探究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决定因素,并分析中长期的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水平。其次分析效应。人民币均衡汇率为测度汇率是否失调提供一个标准尺度。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揭示人民币汇率失调矫正所带来的宏观经济效应,进而分析实现稳定性均衡汇率的意义。最后提出应对对策。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而要判断人民币汇率是否处于合理均衡的水平,就必须首先确定人民币的均衡汇率,本论文借鉴Edwards的ERER均衡汇率测度模型,从估计均衡汇率的角度寻找解决人民币汇率变动与经济稳定、持续、可协调发展矛盾的思路。 基于1994年至2007年的季度数据,通过利用向量自回归、协整分析构建我国均衡汇率测定模型。基于1994年至2007年的季度数据,通过利用向量自回归、协整分析构建我国均衡汇率测定模型。协整分析表明,对外贸易状况(贸易条件和对外开放度)、技术进步(相对劳动生产率)、政府支出和对外净资产是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的长期决定因素。2002年至2005年人民币汇率水平并没有被严重低估,而随着中国的物价快速上升,通货膨胀凸现,美元汇率的持续走低,使得人民币汇率2007年出现高估的迹象。 人民币汇率始终处于失调状态,但失调程度不同,高估和低估呈现交替出现的状况,汇率失调可以通过自我矫正和外部矫正实现均衡。由市场生成的均衡汇率并不必然是稳定汇率,特别是在经济转轨、金融对外开放和国内金融改革、金融体系脆弱的背景下更是如此。在中国由市场生成的均衡汇率恰恰是影响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人民币升值预期倒逼机制迫使货币政策从主动转为被动,主动性货币政策组合和货币工具的交替使用又将影响由市场生成的均衡汇率水平。因此,为烫平宏观经济波动,货币政策和外汇市场的制度安排应该是稳定与均衡相容的。为了在内外均衡冲突的框架下分析均衡汇率的决定与实现,也为了能够使均衡汇率成为政策调控的参照系,需要赋予均衡汇率新的内涵:稳定性均衡汇率。 稳定性均衡汇率的内涵是:不能只关注均衡汇率水平,要重视汇率矫正中的宏观经济效应,关注稳定汇率机制;关注均衡汇率实现平滑路径;“比价”均衡汇率转变为“杠杆”的均衡汇率,实现经济稳定、持续、可协调发展。在稳定性均衡汇率理论指导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建立稳定性均衡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