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0年秋,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随后把《新青年》迁到上海,原本以《新青年》为阵地的“五四”同人们失去了发表言论的平台。在经过了一段“散兵游勇”的左冲右突之后,那些没有放弃“五四”思想启蒙、争取民主自由精神的文人学者们另立门户,期望重新光大“五四”精神。于是在20年代前半期,北京兴起了许多文化小周刊,形成了又一次思想改革的高潮,被廖久明称为“五四后思想革命”。这次革命的中坚力量是周作人、鲁迅主编的《语丝》和王世杰、陈西滢主编的《现代评论》,《莽原》、《猛进》、《狂飙》等杂志起了补充声援的作用。《莽原》作为鲁迅先生编辑的第一本期刊,在培养新生力量、丰富“五四”新文学、探索文学与政治的适当距离上所体现的特色,为20年代的报刊界添上了独具个性色彩的一笔。笔者将《莽原》放在当时的舆论大环境下,对它在周刊和半月刊时期的文学实绩加以考察,找出其存在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本文拟分为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章:介绍《新青年》解散后,继续进行文学与思想革命的最有影响的三本杂志:《语丝》、《现代评论》、《猛进》,通过对其创刊时间、办刊宗旨、主编、创作人员的梳理归纳,找出各自发表文章的特点及异同,总结不同作家团体在面对重大事件时的不同反应,阐述《莽原》创刊前的文化生态环境。通过比较“四大文化周刊”各自的编者、特色,引出《莽原》的独特之处。第二章:介绍鲁迅创办《莽原》的动机,撰稿人员的组成及风格;通过对所发表的杂文、译文、小说的分析找出周刊的特色:注重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用尖锐犀利的语言直指政府和社会黑暗面。鲁迅在《语丝》风格渐渐灰暗之后,联合一群文坛新生力量创办《莽原》,“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不忌惮地加以批评”,在周刊时期对封建社会进行了狠命地一击,带领狂飙社成员和安徽作家群走向文学创作的成熟阶段。第三章:论述《莽原》周刊因《京报》停办附刊而转型成半月刊的变化,随着社会环境和编者心境的变化,其所登文章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前期的狂飙社作家退出主创团体,未名社作家开始占据半壁江山,风格亦由重视讽刺转向务实温和,由政论杂文居多转向抒情散文见长。第四章:探讨《莽原》转型原因并介绍《莽原》同人的发展去向,总结出《莽原》难以为继的原因;接着通过对《莽原》文学实绩和编辑人员贡献的考察,找到它在文学史的正确定位。这份在1920年代百家争鸣时出现的文学期刊,虽然并没有产生如《语丝》、《现代评论》那样大范围长时间的影响,但它展现出的同人期刊在艰难中苦苦支撑的战斗精神,编辑理念转变所带来的丰富文学成果,无不使后人钦佩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