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汉语词汇是指汉语中来自少数民族语言的成分,它是中国境内汉族和少数民族语言接触的产物,它的形成既有语言内部的原因,也有政治、社会、心理等外部原因。非汉语词汇对汉语汉字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促进了古代汉语多音节词的发展,增强了某些词的能产性,增加了一些新的语音形式,促进了中国音韵学的发展。非汉语词汇是文化和社会交流的产物,是文化交流和历史接触的见证人,具有语言、文化、社会符号三种身份,也有一定的语言、文化、社会和心理功用。对非汉语词汇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现代语言学发展出现了几个趋势,其中之一就是对语言的分析研究逐渐从单一角度、单一方法向多角度、多方法转变,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也应该这样。我国各民族的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情况,加上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融合,这个重要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将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结合起来。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古代汉语中非汉语词汇的来源。不同时期汉外民族之间的接触情况不同,非汉语词汇中的主要语源也不同。远古时期汉语里就有非汉语词汇的踪迹。中古时期有两次比较大规模的接触,给汉语留下了大量来自匈奴语的非汉语词汇和西域的各种名物。中古时期的非汉语词汇涉及的方面有所增加,这时的非汉语词汇进入了更广的一层,即生活用语和信仰意识。近古时期少数民族在较长时间内主政全国或部分地区,带来一些他们民族自己的词语,不过随着少数民族政权被推翻后,这些非汉语词汇大多也都随之消失。第二章为古代汉语中非汉语词汇的性质和功用。非汉语词汇具有语言符号、文化符号、社会符号三种身份。它既反映了语言和文化的融合,也反映了语言和文化的冲突。语言研究是同文化研究在一起的,语言的演变和发展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非汉语词汇现象是语言与文化交互影响的结果,从深层次上看是源于外来文化,又逾越了汉族人心理屏障及文化堡垒而进入汉语的一部分词汇,是被汉文化吸收和容纳的词汇。第三章为古代汉语中非汉语词汇的类型。从形式、产生、语义三个方面对古代汉语的非汉语词汇的类型进行研究。形式类型主要分音译、意译、音意兼译三种,产生类型主要有借用、底层、交流三种,语义类型主要是从语义上进行分析。第四章为古代汉语中非汉语词汇的走向和规范,汉语的词汇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当非汉语词汇进入汉语后,往往会对已有的汉语词汇规范造成冲击,但经过“沉淀”之后,可以填补空白并为汉族人使用,引申出新的含义,成为汉语能产性极强的构词语素。为了更好地促进汉语的健康,必须做好非汉语词汇规范化工作。非汉语词汇的规范不是限制、妨碍非汉语词汇的使用,而是更好地应用非汉语词汇,促进汉语词汇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