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应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颅内压监测(flash visualpotentials-non-invasive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FVEP-NIICPM)与头颅CT成像进行比较,评估其在神经外科领域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的价值,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对80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3~12分)使用颅内压监测仪,于第1天每6小时一次、第2天每8小时一次、第3天每12小时一次、第5天一次、第7天一次监测颅内压,伤后3天内重点监测。每次监测后立即扫描头颅CT,并对头颅CT成像计分,分析CT演变过程,与颅内压值对照。分析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值及CT计分变化;组间比较:对同一类型患者不同时间点的颅内压及头颅CT计分间行方差分析,不同类型患者同一时间点的颅内压及头颅CT计分之间也进行方差分析;将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3~12分)颅内压和头颅CT计分进行相关性比较;分别分析80例病人第三脑室、基底池、侧脑室、中线结构与FVEP颅内压的关系;在5分钟内连续3次测量同一患者ICP值,比较4种N2波潜伏期测量值在同一患者中的稳定性,寻找作为颅内压监测的最适合潜伏期。结果中、重型患者ICP变化趋势: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第3、第5天明显高于其他3个时间点的颅内压和头颅CT计分(P <0.05);不同类型患者同一时间点的颅内压及头颅CT计分之间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中型;颅脑损伤患者ICP值与头颅CT计分之间相关性高,计算相关系数为r=0.93,(P<0.05),表明颅内压值与CT影像学计分成正相关;第三脑室缩小或消失、基底池结构不清、侧脑室受压或消失、中线结构明显移位时提示FVEP颅内压值均升高;FVEP N2波最稳定的是峰潜伏期,交点潜伏期稳定性最低(P<0.05)。经CT证实的21例迟发性创伤性颅内血肿(DTIH),比较入院24h ICP值,发现DTIH患者两侧压力差大于血肿稳定组两侧压力差,颅内血肿扩大或一侧脑挫伤加重时,压力差也随之增大。结论FVEP无创颅内压结合头颅CT检查可以简单、无创、较准确反映颅内压,对判断早期病情进展,指导治疗及评价预后意义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