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奥赛罗》中的历史人性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7792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莎士比亚《奥赛罗》的悲剧成因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针对其悲剧成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方面:普遍人性和历史性。然而无论从普遍人性或历史性,学界未能解释《奥赛罗》中展示出的二者间矛盾性。为此,本文试图以历史人性为话题、乔治·卢卡奇的总体观为研究进路分析《奥赛罗》中人性与历史性的辩证统一。本论文由引言、主体、结论三部分组成。主体包含四章。第一章作为本文理论基础讨论乔治·卢卡奇哲学范畴的总体观,并将历史人性视为总体观在文学中的具体化。第一章得出结论,当且仅当碎片化事实被视为总体,置放于历史进程中,事实得以进化为现实。基于总体观,其余三章通过: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及自然联系分析《奥赛罗》第二章将威尼斯作为“过去”缩影,分析该语境中的历史人性。分析奥赛罗的身份建立及威尼斯的稳定、繁荣。以黛丝德蒙娜背叛其父服从奥赛罗为代表,血缘纽带的物质代谢让步于社会关系。第三章将塞浦路斯作为“现在”缩影,分析该语境中的历史人性。分析人物性格发展变化及塞浦路斯的动荡。以黛丝德蒙娜之死为代表,社会关系被物质代谢中人性特征所解构。第四章将返回威尼斯作为“未来”缩影,分析该语境下的历史人性。分析人物命运结局及开放性结局。从而得出结论,物质代谢和社会关系间持久的斗争推进历史进程。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文学中的历史人性作为揭示现实的唯一手段,必将普遍人性与历史性中碎片化事实看作总体,置放于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的历史进程中。莎士比亚《奥赛罗》通过塑造威尼斯及塞浦路斯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性格发展及其悲剧性命运,描述伊丽莎白时代人性与历史性间的矛盾,证实物质代谢与社会关系间的持久斗争。莎士比亚通过《奥赛罗》解构永恒不变的人性律令,证实文学中历史人性的辩证统一是揭示现实的唯一途径。
其他文献
《巴别塔之犬》(The Dogs of Babel,2003)是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卡罗琳·帕克丝特(Carolyn Parkhurst,1971-)的处女作。该小说以露西死亡为切入点,讲述了男主人公保罗努力教爱
具有“加拿大文学女王”美誉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当代晟负盛名的作家之一。她迄今为止已发表了超过50部作品,涉及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文学评论等各类题材。
我终于写到楷书了。我用了“终于”这个词,有点江山收了的意味。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了,我才写到楷书。也像人到中年,客途听雨,满怀愁肠了,少年嫩绿没有了,一把辛酸无人说了,猛一回头,看到临摹的一篇楷书,下笔便到乌丝栏,面上不动声色,内心波涛翻滚了。少年听雨歌楼上,据是新新意。祖父让父亲临欧体、柳体、褚体......父亲说:厌烦极了。但父亲把临的柳公权《玄秘塔》赠给我,那笔墨之间全是柳公权,可他说:并未怎么
《嘉莉妹妹》是西奥多·德莱塞的第一部小说,是一部极具思想及艺术内涵的作品。本文以马克思女性主义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文本分析来探讨女主人公嘉莉堕落与精神升华。   从
二十世纪伟大的小说家与女权主义的先驱—拥有众多头衔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同时也是一位不容忽视的杰出散文家和评论家。她的散文创作时间跨度近四十年,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她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推进了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在世界多元化,社会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英语教学的目标。跨文化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