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上党地区神庙剧场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戏曲学、考古学、宗教学、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与考证分析。戏曲文物是与戏曲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的的物质载体,对其考证分析不仅有助于了解戏曲之起源、形成、发展、繁盛、衰竭的历史面貌,而且有利于总结其普遍性规律,使得戏曲研究重心逐步由“案头”回归“场上”,极大地拓宽了戏曲研究的视野。而剧场作为戏曲文物重要类型之一,自生成以来便与戏曲有着不解之缘,其形制、布局的变化无不与戏曲演出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从剧场遗存的数量、形制及时代传承的完整性等方面来看,神庙剧场在中国剧场史上具有无可争议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研究,无疑是了解中国古代广大城乡神庙演剧盛况的最佳切入点。之所以选择上党地区为主要研究区域,是因为上党地区神庙剧场的遗存不仅在数量上、形制多样性上占绝对优势,而且传承脉络也较为清晰。同时,上党神庙剧场内遗存了大量的戏曲碑刻、舞台题记,上党民间也发现了多种明、清赛社礼节抄本,并且迎神赛社活动及乐户传人、上党梆子、上党落子等“活”的文化艺术形态至今留存,这些珍贵的资料为还原上党地区神庙剧场的演剧实况提供了重要依据。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无疑是中国古代神庙剧场史与演出史上的一个缩影。本文对上党地区神庙剧场实物及史料遗存予以整理分析,大致分为宋、金元、明、清四个阶段,并总结其各时代神庙剧场之特点,以及各时代之间的传承演变之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上党地区民间神灵信仰的多元化与普遍性,以及民间礼乐思想的渗透与普及进行了相关探讨,认为民间神灵信仰的多元化与普遍性以及礼乐思想的民间化渗透与践行是上党地区神庙剧场创建与繁盛的重要缘由。并进一步择取上党现存佛教寺院剧场以及神庙剧场在上党村落中的空间分布两种现象进行相关考证分析。这些无疑对了解上党地区广大城乡村落各种神庙剧场的兴建、修缮以及祭祀礼节、赛社演剧等历史面貌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