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本实验剂量的瑞芬太尼是否能诱发大鼠产生痛觉过敏,静脉注射纳布啡后能否抑制大鼠痛觉过敏的发生及发展,大鼠发生痛觉过敏时,PKC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健康的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45-295 g,由石河子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5组(n=8):对照1组(C1)大鼠在测量热缩足潜伏期后取L4-6节段脊髓,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PKC蛋白的表达水平,该组仅用于测定正常大鼠的热缩足潜伏期及PKC表达水平。其余各组大鼠七氟醚麻醉,大鼠麻醉后用Brennan法于每组大鼠右足底切一长约1 cm的切口,制作手术后切口疼痛模型,制作模型完毕2 h后测定每组大鼠热缩足潜伏期。对照2组(C2)测定热缩足潜伏期完成后七氟醚麻醉处死,取L4-6节段脊髓,测定PKC表达水平,该组用于测定制作手术后切口疼痛模型大鼠的热缩足潜伏期及PKC表达水平。剩余各组大鼠留置尾静脉导管,大鼠固定器固定大鼠,瑞芬太尼组(R组)以1μg/(kg·min)的剂量静脉泵注瑞芬太尼60 min;瑞芬太尼+纳布啡组(RN组)以1μg/(kg·min)的剂量输注瑞芬太尼60 min,输注完成后尾静脉导管内推入纳布啡1 mg/kg。瑞芬太尼+PKC抑制剂组(RI组)以1μg/(kg·min)输注瑞芬太尼60 min,尾静脉导管内静脉推入PKC抑制剂。输注完成2h后测定每组热缩足潜伏期,七氟醚麻醉后处死大鼠,取L4-6节段脊髓,测定PKC表达水平。结果:各组大鼠重量,瑞芬太尼用量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各组大鼠热缩组潜伏期,制作手术后切口疼痛模型前,各组大鼠热缩足潜伏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制作手术疼痛模型前相比,C2组大鼠制作手术后疼痛切口后的热缩足潜伏期缩短(P<0.05);R组、RN组、RI组大鼠制作手术后疼痛切口后的热缩足潜伏期均缩短(P<0.05);与制作手术疼痛模型后相比,R组大鼠静脉泵注后的热缩足潜伏期缩短(P<0.05),RN组、RI组大鼠静脉泵注后的热缩足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泵注后比较R组与RN组、RI组大鼠的热缩足潜伏期相比,R组缩短(P<0.05)。比较各组大鼠PKC表达水平,与C1组大鼠相比较,C2组大鼠PKC的表达水平高于C1组大鼠(P<0.05);与C2组大鼠相比,R组大鼠PKC表达水平升高(P<0.05),RN组、RI组大鼠PKC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R组大鼠相比较,RN组、RI组大鼠PKC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RN组大鼠相比较,RI组大鼠PKC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静脉泵注瑞芬太尼导致大鼠产生了痛觉过敏;静脉泵注瑞芬太尼导致大鼠脊髓PKC表达水平增高,这种改变有可能与瑞芬太尼导致大鼠痛觉过敏的发生有关。静脉推注纳布啡可以抑制瑞芬太尼导致的大鼠痛觉过敏,这种改变可能通过PKC途径来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