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中,空间词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们习惯于把空间的范畴和关系投射到非空间的范畴和关系上,借以把握各种各样的非空间的范畴和关系,从而形成了认知语言学上的“空间隐喻”。空间隐喻,即方位隐喻,是与空间方位,如上-下、前-后、左-右、里-外、深-浅、中心-边缘等相关的隐喻。本文将选取日语中表示垂直方向的“深い?浅い”这组空间维度词语,借助认知语言学的原理和方法,就其在原始域中的实指义和目标域中的隐喻义进行分析。本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序言。主要阐明本论文的写作动机和研究目的。隐喻作为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其本质是以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觉、知觉、物理和社会经验等为物质基础,将一个概念域投射到另一个概念域。而空间观念在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中占据着中心地位,是人类认知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个认知域。因此,从空间域向非空间域投射的空间隐喻也成为语言中最基本的隐喻类型。第二章,先行研究及其得失。“深い?浅い”可以说是意义相反的两个多义词,与其相关的先行研究基本上都是从传统语义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的。有关“深い?浅い”的研究主要有森田良行(1989)和飞田良文?浅田秀子(1991)。本文除了参考这两个研究之外,还参考了多种词典。森田良行(1989)和飞田良文?浅田秀子(1991)对“深い?浅い”的分析角度并不相同,各个词典对“深い?浅い”释义的分类标准也不尽相同,但是都没有阐明各个释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对“深い?浅い”的各种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第三章,本文分析中所涉及到的几个基本概念。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备受瞩目的认知语义学认为,词汇的意义并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而是以认知主体的主观解释为基础的,也就是说词汇意义的产生与人的主观经验密切相关。因此,对于探寻多义词的意义派生及其意义构造来说,认知语义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所以,第三章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几个基础理论,即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论、E.Rosch的原型理论以及Lakoff的意象图式理论。Rosch认为,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总是根据自然原型对主客观世界进行范畴化。“深い?浅い”作为众多表空间概念词语的其中一组,所表示的空间关系是其众多义项中的原型。原型与拓展义之间是通过隐喻形成的。Lakoff和Johnson为代表的认知隐喻学者认为,隐喻的过程就是将原始域中的意象图式投射到目标域的过程。人类从自身的空间环境中的位置和运动中抽象出意象图式,将其投射到时间?程度?感情感觉等抽象概念上,形成空间隐喻。同时,容器的意象图式理论在解释“深い?浅い”的隐喻义时也是很好的理论方法。第四章,对日语的“深い?浅い”进行语义分析。首先以日本的词典《大辞林》中对“深い?浅い”的意义分类为标准,并综合森田良行(1989)和飞田良文?浅田秀子(1991)以及其他词典的分类,对日语“深い?浅い”的意义进行了再次分类。然后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利用容器的意象图式理论分别对“深い?浅い”在原始域中的实指义(即表示空间关系的“深い?浅い”)和在目标域中的隐喻义(即由原始域投射到表示密度?颜色?浓度?时间?程度?关系?感情感觉?想法等八个关系的目标域产生的隐喻义)进行了语义分析。接着从实指义和隐喻义两方面就“深い”和“浅い”在语义上的相反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深い”和“浅い”在表示实指义以及颜色?浓度?时间?程度?关系?感情感觉?想法这七个隐喻义时,语义完全相反;在表示密度时,虽然“深い”能表达密度大、“浅い”不能表达密度小之意,但是通过请教日本人、搜索语料库和上网查找这三种方法,可以看出“浅い”已经具有表达密度小的意思这一倾向。最后,利用Clark(1977)和沈家煊(1999)的精辟分析,对人们在认识“深”和“浅”时出现的不对称性进行了解释。第五章,结语。对前面分析的内容做了总结归纳,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课题。通过本文的写作,我们认识到从认知的角度可以对“深い”和“浅い”的用法以及二者的关系做出合理的解释和说明,但由于有关“深”和“浅”的专门研究很少,加之本人水平有限,文中一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