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婴幼儿喂养指数评估上海控江社区婴幼儿6~18月龄生长状况 目的:近几年来的研究认为,通过对于母乳喂养、喂养频度、食物多样化等情况的短期回顾而建立的婴幼儿喂养指数(ICFI)能够反映较长时间内的婴幼儿喂养习惯。本课题研究目的是为了调查上海控江社区婴幼儿的横断面婴幼儿喂养指数(CS-ICFI)以及纵向婴幼儿喂养指数(L-ICFI)与婴幼儿体格指标的相互关系。 方法:本次前瞻性队列研究共包括180名健康婴儿,在5~7月龄时和他们的主要喂养者一同被招募入组并作基线调查,分别在12月龄和18月龄时随访调查一次,跟踪随访共历时12个月。根据每次关于喂养习惯的调查数据(通过24小时和7天的短期回顾)建立CS-ICFI,并综合3次CS-ICFI的数据建立L-ICFI。本研究分析了ICFI与按年龄身长Z评分(LAZ)、按年龄体重Z评分(WAZ)以及按身长体重Z评分(WLZ)的相关性。3次横断面调查的CS-ICFI的稳定性由可重复性系数(RC)进行评估。 结果:L-ICFI与幼儿18月龄时的LAZ和WAZ均呈正相关关系(beta=0.151,P=0.040;beta=0.173,P=0.024)。而且,6月龄第一次调查时,婴儿的CS-ICFI与他们在18月龄的LAZ,WAZ和WLZ均呈正相关关系(beta=0.160,P=0.029;beta=0.191,P=0.009;beta=0.176,P=0.020);18月龄时的CS-ICFI与幼儿18月龄的LAZ呈正相关关系(beta=0.176,P=0.016)。18月龄CS-ICFI的组成成分中,膳食多样化和食物消耗频率评分与幼儿18月龄的LAZ呈显著正相关关系(beta=0.156,P=0.036;beta=0.171,P=0.021)。本研究中,RC值为0.14(95%CI:0.07,0.31),与0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每个研究对象的CS-ICFI随调查时间的变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结论:利用横断面调查中短期膳食回顾的数据而建立起来的ICFI,可以用来评估婴幼儿喂养习惯对于婴幼儿生长的影响。 第二部分 上海控江社区婴幼儿喂养习惯与其体重状况关系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婴幼儿喂养习惯与婴幼儿生长发育状况的相关性,探究可能导致婴幼儿超重的喂养习惯。 方法:在控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常规体检的健康婴儿及其他们的主要喂养者在6月龄时被招募入组,12和18月龄时各跟踪随访一次,共历时一年。每次调查均采用自行编制的《婴幼儿期喂养者喂养习惯调查表》,以一对一询问并结合简单个人访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喂养者喂养模式、喂养态度、喂养行为以及提供的喂养环境等情况。6、12和18月龄体格指标的测量均在问卷调查当日进行。采用因子分析法决定调查问卷的基本因子结构,并比较超重和正常体重婴幼儿喂养习惯调查表中各因子得分情况。 结果:262名婴儿完成了12月龄的随访调查,其中有86例(32.82%)婴儿超重[BMI-for-ageZ-score,(BAZ)>+1]。超重婴儿出生~6月龄、6~12月龄以及出生~l2月龄的BAZ增长值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婴儿(P均<0.001)。相比超重婴儿,正常体重婴儿的喂养者更担心婴儿体重过轻(Z=-5.270,P<0.001),并有更多的过度喂养行为(Z=-2.757,P=0.006)。与此相反,超重婴儿的喂养者更加担心婴儿吃的太多以及体重太重(Z=-2.057,P=0.040;Z=-5.779,P<0.001)。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86名超重婴儿6-12月龄BAZ的增长值与其喂养者担心婴儿体重过轻的喂养观念评分呈显著正相关性(Bata=0.240,P=0.029)。最终197名幼儿完成了18月龄的随访调查,其中有64例(32.49%)幼儿超重(BAZ>+1)。超重幼儿的出生~6月龄、出生~12月龄、12~18月龄、6~18月龄以及出生~18月龄的BAZ增长值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组(P均<0.001)。超重幼儿母亲的孕前BMI显著高于正常体重幼儿(t=-2.470,P=0.014)。正常体重组幼儿的喂养者更担心幼儿体重过轻,吃的不够(Z=-3.260,P=0.001),与此相反,超重幼儿的喂养者则更加担心幼儿吃的太多以及体重太重(Z=-4.035,P<0.001)。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64名超重幼儿12-18月龄BAZ的增长值与其喂养者促使幼儿完成定量食物的喂养行为评分呈显著正相关性(Bata=0.293,P=0.029)。 结论:超重婴幼儿过快的体质指数增长与其喂养者一些不适当的喂养观念和行为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