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Lord Tennyson1809-1892)是维多利亚时代后半期的桂冠诗人,诗艺精湛、诗文华美,堪称集英诗传统之大成者。丁尼生的创作生命几乎横贯整个十九世纪,他的作品颇具代表性,能较好地反映当时社会的流变和时代的精神面貌。然而在我国,这位诗坛巨匠却颇受冷落。除了少数篇幅很短的抒情小诗,丁尼生的长篇大作多半鲜有读者。相对而言,国外对丁尼生的研究可谓异彩纷呈,对诗人的创作动机、风格演变、思想意识等等诸多方面作了详尽的评述。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倚重于《悼念集》,并把诗人在这部诗集中表现的忧郁悲观推而广之,套用到丁尼生的其他作品上,干扰了对《国王之歌》等诸多诗作的理解。 本文主张跳出窠臼以新的眼光看待丁尼生的诗歌,对他的作品做出辩证客观的探讨。本文从《国王之歌》中的形形色色的女性人物入手,分析丁尼生在反映社会现实方面所做的努力,特别是他对当时社会重大问题之一--女性问题的思考。在女性人物的塑造上,丁尼生一方面迎合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看法,将诗集中的大多数女性角色简单化平面化;另一方又意识到作为真实的人,女性同样具有丰富的性格和复杂的人性。因此本文认为,由于社会历史语境的影响和其个人认识的原因,丁尼生在《国王之歌》中表现了矛盾的女性观:他既有二元对立式的“淑女—妖女”思想,又认识到现实中的女性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论文分为五章,首末两章为概述和总结,二至三章是论文的主体内容,围绕《国王之歌》,对比其主要资料来源--马洛礼的《亚瑟之死》,以文本分析和比照为主,凸显丁尼生对原著的大胆改造,尤其在几个主要女性人物的刻画上别开生面,充分体现了他独特的女性观。 第一章简介丁尼生生平、主要作品、以及《国王之歌》的主要情节脉络。提供国内外有关丁尼生研究特别是《国王之歌》研究的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阐明本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创新点以及意义。 第二章分析诗集中二元对立的人物形象。以伊尼德(Enid)为代表的理想化了的“贞妇”(the True Woman)体现了维多利亚时代“家中天使”们隐忍恭顺、自我牺牲的特质。与此相对,丁尼生塑造了所谓的“妖女”(the False Woman)。蛇、娼妓、病毒等意象被广泛运用到对薇薇安(Vivien)和埃塔尔(Ettarre)等人物的刻画上。 第三章论述《国王之歌》中所展现出的丁尼生女性观的另一面。跳出非此即彼的简单逻辑,诗人创造出更加贴近现实的“真实女性”(the Real Woman)--少女伊莲(Elaine)和桂乃芬王后(Guinevere)。丁尼生的伊莲个性复杂,既纯真温柔又敢于反抗传统,追求自我的实现,她在与兰斯洛特的关系中大胆主动,不惜采取自私唯我的策略,最终以极端的手法取得了胜利。而桂乃芬则展现出丰富真实的人性,与一成不变的亚瑟相比,这个人物是不断变化的,她的经历展现了人性的弱点和也浓缩了人性的成长。 第四章探讨丁尼生矛盾女性观产生的两方面主要原因。个人生活经历与社会历史语境的影响使得丁尼生在塑造女性时展现出前后不一的矛盾性。 第五章是结语。《国王之歌》不是《亚瑟之死》的简单翻版,不是陈腐刻板的道德预言,也不是逃避现实的虚幻之歌。它以含蓄间接的方式反映了诗人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特别是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具有宝贵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