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颅内宽颈动脉瘤仍是血管内治疗的难题之一,主要表现在技术处理困难和容易复发两个方面。目前虽然有多种方法可以采用,但许多因素会影响治疗策略的规划和治疗效果。本研究旨在分析、探讨可能影响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策略的相关因素,以期为提高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效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相关资料,主要包括:(1)动脉瘤的形态学特点:如动脉瘤形状、大小、部位、瘤颈宽度、瘤体/颈比值、瘤体高/宽比、载瘤动脉直径等;(2)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情况:技术资料、栓塞结果、并发症、影像随访结果;(3)患者的临床状态:如动脉瘤是否破裂和临床转归等。连续变量的分布用均数和标准差(mean±SD)描述,离散变量用频率、百分比描述。采用单因素x2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可能影响栓塞结果的因素。结果:(1)共有210例患者(238个颅内宽颈动脉瘤)纳入本研究。其中,破裂动脉瘤154个(64.71%),未破裂动脉瘤84个(35.29%);前循环动脉瘤占200个(84.03%),后循环动脉瘤38个(15.97%);动脉瘤平均大小6.94±5.64mm(1.640mm),瘤颈平均4.11±2.47mm(1.0-20mm);平均瘤高/横径比值(H/D)1.31±0.46(0.45-5.40);分叉部动脉瘤88个(36.97%),侧壁动脉瘤150个(63.03%)。(2)238个动脉瘤中,1个因术中血栓形成放弃栓塞,技术成功率99.58%,充分栓塞率为81.01%。单纯弹簧圈栓塞55个(23.11%),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71个(29.83%),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79个(33.19%),联合支架与球囊技术栓塞17个(7.14%),载瘤动脉单纯支架置入术(Sole Stenting)12个(5.04%),双微导管技术4个(1.68%)。(3)动脉瘤长/宽比≤1(OR=2.847,P=0.006)及瘤颈>4mm(OR=4.772,P=0.000)更倾向于应用支架辅助栓塞,破裂(OR=0.372,P=0.003)及位于分叉部的动脉瘤(OR=0.231,P=0.000)不倾向于应用支架辅助栓塞;瘤颈>4mmm多被选择应用球囊辅助栓塞(OR=3.662,P=0.003);破裂(OR=0.311,P=0.006)及体/颈比≥1.5的动脉瘤(OR=0.427,P=0.043)更倾向于单纯弹簧圈实施栓塞。(4)破裂动脉瘤的充分栓塞率高于未破裂动脉瘤(OR=2.918,P=0.002),长/宽比≤1的动脉瘤比>1的动脉瘤不容易被充分栓塞(OR=0.399,P=0.010)。(5)除10例院内死亡患者外,200例患者得到临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60±16.28个月。7例患者随访期间死亡。134个动脉瘤接受了造影影像随访;良好转归率(包括治愈、好转或稳定)为87.31%,复发率12.69%。直径>15mm的动脉瘤栓塞后容易复发(OR=5.867,P=0.028)。结论:(1)选用适当的血管内治疗方法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可以取得满意的中短期疗效。(2)单纯弹簧圈、球囊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是目前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最基本的技术,且支架辅助技术呈上升趋势。(3)颈宽>4mm的动脉瘤多被采用球囊或支架辅助技术栓塞;破裂的或体/颈比≥1.5的动脉瘤,术者更倾向于选择球囊辅助或单纯弹簧圈栓塞;长/宽比≤1的动脉瘤更倾向于选择支架辅助栓塞;分叉部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栓塞率相对低。(4)破裂动脉瘤和长/宽比>1的动脉瘤充分栓塞率更高。(5)动脉瘤大小是影响动脉瘤栓塞后转归的主要因素,直径>15mm的动脉瘤栓塞后更易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