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新疆石河子开展滴灌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和灌溉定额对春小麦生长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实验,目的在于研究适量减水和减氮情况下对春小麦生长等影响,为新疆滴灌春小麦绿色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实验于2017年在新疆石河子天业节水试验站进行,选用中筋小麦品种新春6号为实验材料,设常规灌溉Wc和减水灌溉W1、W2、W3,Wc灌水量5250 m3·hm-2,W1、W2、W3总灌水量均为4575 m3·hm-2,分不同生育期减量灌溉。施氮量设4个水平:常规施氮N20(300 kg·hm-2)、氮肥后移N16a(240 kg·hm-2)、氮肥前移N16b(240 kg·hm-2)、不施氮N0(0 kg·hm-2)进行随机区组实验。研究了水氮耦合对新疆滴灌春小麦产量形成和品质的影响。本实验研究结果主要有:[结果](1)小麦干物质的量在四个灌溉水平下以W1水平干物质量最大,在常规灌溉Wc水平下,干物质的量与减水灌溉比减少,灌水总量相同的W1、W2、W3之间,干物质的积累量无显著差异。在施氮处理下,小麦干物质的量整体表现为N20>N16b>N16a>N0,施氮量在0-300 kg·hm-2范围内小麦干物质的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同施氮量的N16a、N16b相比较,N16b积累的干物质量高于N16a,因此同等施氮量情况下,重施拔节肥对干物质的积累效果更明显。水氮耦合条件下,W3N20干物质积累量理论值最大。(2)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0-300 kg·hm-2的范围内提高效果明显,各器官氮素积累量均表现为茎鞘大于叶片大于颖轴,氮素主要积累时期为拔节期和抽穗期。W1N20模式的氮素积累总量最大。从氮素转运量和比例看小麦主要以茎鞘为最大,叶片次之,颖轴最小,也有叶片贡献率最大的处理,水分和施氮量的增加有助于氮素的转运,本实验中WcN20处理的小麦氮素转运量及贡献率最大。(3)土壤硝态氮含量在施氮量为0-300 kg·hm-2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0-100 cm土层中,施氮量为240 kg·hm-2时土层中未发现硝态氮含量的高峰值,硝态氮残留不明显;施氮量为300kg·hm-2时,0-100 cm深度硝态氮均有残留,且主要以0-40 cm残留量大,说明施氮量在300 kg·hm-2时已超过小麦生长所需用量造成氮素在土壤中累积。收获后0-100 cm的各层土壤中,硝态氮含量最大的为Wc N20处理,最小的为W3N16b。(4)小麦氮代谢酶的活性表现为,内肽酶活性在灌浆前期不施氮处理N0显著高于其他施氮处理,在灌浆后期开花21 d后,内肽酶活性开始降低,内肽酶底物水平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因此表明灌浆前期随着施氮量增加,蛋白质水解酶活性降低,抑制了蛋白质水解,有利于后期氮素的再分配以及向籽粒的转运。灌浆后期W2N16b的内肽酶活性最高。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当施氮量超过240 kg·hm-2时,GS活性增加幅度不明显。本实验中灌水对GS活性影响不显著。硝酸还原酶活性在花后的趋势表现为先升后降,花后7 d达到峰值,施氮量对其活性影响显著,不同施氮量为N16b高于N20,相同施氮量间表现为N16b高于N16a。综合各氮代谢酶的活性,N16b处理的氮代谢酶活性表现最佳,各灌溉处理下无显著差异。(5)小麦品质表现为籽粒蛋白质含量在N16b处理达到最佳,施氮量为300 kg·hm-2时,蛋白质含量有下降趋势,小麦湿面筋含量及沉降值、吸水率均表现为随氮肥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量为240 kg·hm-2时,湿面筋含量最高。面团稳定时间为N20处理最长。灌水对品质影响不显著,W1处理略高于其他灌水处理,蛋白质品质整体分析而言W1N16b处理的小麦品质最高。(6)小麦产量与穗数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N20处理小麦穗数最大,施氮处理间小麦亩穗数表现为N20>N16b>N16a>N0;灌水水平下表现为W2>W3>W1>Wc。穗粒数表现为N16a>N20>N16b>N0,灌水对穗粒数无显著影响。千粒重表现为N16b>N20≥N16a≥N0。综合考量小麦产量最大的处理为W3N20。氮肥的生产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相同施氮量下,N16b处理的氮肥生产效率显著高于N16a,W1N16b的氮肥生产效率最大。[结论]从小麦干物质的累积,氮素的吸收与转运,土壤硝态氮含量,酶的活性,小麦品质及产量与氮肥生产效率综合因素考量,W1N16b既保证了小麦的产量与品质,又减少了水氮资源的消耗,提高了经济效益保护了生态环境。因此W1N16b为本实验下的最优水氮耦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