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小麦、玉米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研究,对指导该地区粮食生产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角度对各种栽培模式的环境效应予以评价,对最优模式选择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研究采用常规方法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同栽培模式、不同施氮量小麦与玉米根区、根外土壤微生物区系和放线菌资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供试小麦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5 种栽培模式和3 个施氮量水平下小麦根区、根外土壤中微生物区系。结果表明:①5 种栽培模式下小麦根区、根外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存在明显差异。以单纯覆膜与垄沟(覆膜加集水)模式较高。②随施氮量的增加,细菌数量有降低的趋势,放线菌与之相反,真菌数量在N0 和N8 时较高。③ 5 种栽培模式下土壤细菌与真菌数量均表现为根区高于根外;放线菌数量(在GA 上)除垄沟模式外,其余4 种栽培模式均表现为根区高于根外。④真菌种类数除覆草模式外,其余4 种栽培模式为根区高于根外,且覆草模式下最少。 2.供试玉米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4 种栽培模式和3 个施氮量水平下玉米根区、根外土壤中微生物区系。结果表明:①4 种栽培模式下玉米根区、根外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存在明显差异,覆膜栽培模式下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的较多。②随施氮量的增加,玉米根区土壤细菌数量逐渐减少,根外与之相反;根外土壤真菌数量与根区土壤放线菌数量(GA 上)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根区土壤真菌数量与根外土壤放线菌数量均以N8 时较高。③土壤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为根区高于根外;土壤细菌数量,除覆膜外,其余3 种模式均为根区高于根外。④真菌种类数除覆草N0外,其余均为根外高于根区,且覆草模式下真菌种类较少。 3.放线菌组成和生态分布。用2 种培养基分离纯化出4186 株放线菌,按常规方法鉴定到属(链霉菌鉴定到类群)。结果表明:①小麦田与玉米田土壤中放线菌均以链霉菌属为主,分别占其放线菌总数量的82.2%~88.1%和89.6%~93.8%,且玉米田土壤链霉菌百分率高于小麦田。②小麦5 种栽培模式下链霉菌数量占其放线菌总数的百分率以常规和垄沟较高,补灌和覆草较低;玉米田则以休闲和常规较高,补灌和覆草较低。③小麦田土壤链霉菌属组成(GA 上)以灰褐类群为优势类群,玉米田土壤链霉菌属以淡紫灰类群为优势类群。不同栽培模式下小麦与玉米田土壤链霉菌类群数量差异较小。④小麦和玉米田土壤在GA 和HA 两种培养基上的链霉菌数量与类群组成不同,且在GA 培养基上链霉菌类群数较高,但HA 培养基上链霉菌比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