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煤层群保护层开采影响范围内的煤层会受不同煤层的采动应力影响,煤层在开采前可能已经经历了不同强度采动影响的反复加卸。本文综述了现有煤炭开采应力路径变化规律的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层群保护层开采影响范围内的煤层会受不同煤层的采动应力影响,煤层在开采前可能已经经历了不同强度采动影响的反复加卸。本文综述了现有煤炭开采应力路径变化规律的研究。在已有的保护层开采影响应力路径和被保护层煤体应力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煤层群多保护层开采情况下,不同应力集中系数的采动影响强度循环加卸载应力路径。在此基础上,实验中钻取烟煤煤样,并在自制的受载煤体注气驱替瓦斯测试仪开展实验研究。通过理论分析等方法,以上保护层工作面开采引起的煤层群循环加卸载应力路径为基础,研究分析了高应力集中重复采动应力作用下裂隙结构的微观表征。本文探究了采动应力影响过程中重复采动过程中,采动循环次数有效应力和孔隙压力与渗透率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应力参数对煤体渗流敏感性的影响规律。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循环加卸载实验前后煤体裂隙分布差异较大,裂隙的阈值分割采用平均灰度值法和深度学习分割的组合方法能够取得非常好的分割结果。并成功获得了煤体裂隙结构的三维模型。煤体受重复采动应力影响破裂前后的内部裂隙网络均具有良好的自相似性。破裂前后的裂隙网络的分形数增加。(2)高应力集中重复采动应力应力路径下,随着保护层开采影响强度的不断增加煤体渗透率先减小后增大,直至煤体破碎。当轴向偏应力恒定时,渗透率与有效应力为指数函数关系;应力集中系数与裂隙压缩系数为线性相关关系。研究了低应力集中煤体所受重复采动应力影响下,渗透率与有效应力、孔隙压力在重复循环加卸载及不同偏应力之间的关系。(3)煤体渗透率变化受模拟重复加卸载影响的剧烈程度影响有明显的临界值。采动应力超出临界值时,煤样渗透率随加卸载循环增加而增加,低于临界值时则相反。煤体受采动影响的剧烈程度由强烈逐渐减弱时,渗透率变化由增加逐渐变为降低。(4)随着孔隙压力的升高,渗透率变化曲线分为三个阶段:降低阶段、稳定阶段和升高阶段,二者呈二次函数关系。当应力环境由低偏应力升高为高偏应力,稳定阶段变得更长,会导致拟合优度降低。不同路径第一次加卸载循环时渗流数据分析表明,轴压、围压的升高均会引起渗透率的降低,与此同时还会整体降低渗流对孔隙压力的敏感性。论文有图74幅,表7个,参考文献89篇。
其他文献
碳纳米材料由于其优异的物理、化学特性可应用于机械、热学、电学、光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因而吸引了各界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如何实现碳纳米材料的稳定可控、大规模、低成
凹凸棒石(ATP)作为吸附材料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领域,研究表明它是一种高效除磷吸附剂,但其再生较难,吸附饱和后形成一种新型污染源,导致应用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以饱和ATP
近些年我国医疗软硬件设施愈发完善,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在各大医疗机构得到了普及,积累了大量的电子病历(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EMR)数据。EMR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真实数据,具备较高的医学研究价值。信息抽取技术能够从海量的EMR文本中获取研究所需的数据信息,而命名实体识别(Named Entity Recogn
项目进度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三大关键控制因素之一,在石油炼化行业的项目管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炼油行业建设项目的合理进度控制能够保证项目按照预期时间完成,在保证企业
随着风力发电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大容量的风电场并网运行,风电渗透率提高,风电场的故障特性可能对输电网继电保护造成影响,造成保护拒动或者误动。针对双馈感应式异步发电机(D
伴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能源利用的效率和需求也都在不断地提高,这为光伏器件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和机会。然而,针对纳米尺度的光伏器件性能预测是一项艰巨
船舶废气中含有大量氮氧化物(NOx)、硫氧化物(SOx)等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国际海事组织制定了严格的排放标准以限制船舶NOx、SOx等污染物的排放。目前,
碳化钙是一种廉价且稳定的市场销售固体,因其在工业上常用来制备乙炔气体和乙炔基化工产品,所以号称“有机合成工业之母”。利用碳化钙在传统工艺制备有机化学品时,首先将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重金属被排入水体导致了重金属污染,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尤其是Cr(Ⅵ)污染已严重危害到了人体健康和生态平衡。在去除废水中Cr(Ⅵ)的技术方法中,吸附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操作简单的优点。本研究采用改良Hummers法成功制备了GO,并对其进行X射线衍射仪(XRD)和拉曼光谱(Raman)表征。在此基础上,以GO和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S)为功能材料,成功合成了
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社会老龄化进程加速。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加。而我国糖尿病存在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现象。糖尿病及其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