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室内养虫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李实蜂(Hoplocampa fulvicornis Panzer)的生物学特性及习性、生态学特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取食不同品种李果的李实蜂幼虫的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芳基转移酶酶活力的研究,并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酯酶及过氧化物酶染色,初步探讨了不同品种李对李实蜂的抗性。另外,对李实蜂在河北省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进行了无公害防治李实蜂的试验。为早期选育抗李实蜂李品种,阻止其猖獗危害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如下: 1)李实蜂在河北易县4月初为羽化高峰,和李树盛花期相吻合。成虫羽化后需补充营养。成虫对不同品种的李花有一定的选择性。雌蜂抱卵量平均为80粒,雌雄蜂性比为4:1。成虫寿命1~9d,雌蜂寿命略长。幼虫脱果时期主要受温度的影响,4月底、5月初气温高的年份脱果期提前。主要以蛹越冬。 2)通过对李园内果实被害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表明不同品种李树受李实蜂危害情况差异极显著,不同年份虽略有不同,但月光受害最重,大石早生受害较轻。树体不同高度受害率差异极显著,下层由于透光性差、树势弱,受害最重。李树膛内的受害率显著大于膛外受害率,但不同方向差异不显著。每个结果枝随果数的增多,虫果数和虫果率也增多。应用聚集度指标分析了李实蜂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在李品种栽植混乱的李园趋于随机分布,在品种单一的李园趋于聚集分布。 3)通过测定取食不同品种李果的李实蜂老熟幼虫体内羧酸酯酶和谷光甘肽-S-芳基转移酶活力,得出酶活力与不同品种李对李实蜂的抗性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如黑宝石受害较重,取食黑宝石果实的李实蜂体内羧酸酯酶活力较小,黑宝石对李实蜂的抗性较差。同工酶电泳结果也显示了取食不同品种李果的李实蜂幼虫酶带的多少与清晰度的差异。 4)通过在河北省主要李产区的调查,李实蜂广泛分布,且日益严重。薄膜覆盖可有效的防治李实峰,且有利于土壤保温,又可节约浇地用水,能使果实提前成熟5—7d,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无公害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