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科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载体,负有传播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思维、涵养情感与价值的职责,因而,如何编制语文教科书,让学生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内涵、知识结构以及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增加了语文教科书编制的难度,从互文性视域探究教科书编制原理与策略,更有助于语文学科多元性和丰富性的清晰呈现。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联系与对话,它的灵活运用改变了线性的阅读方式,搭建了前后文本之间的沟通桥梁,使学生在使用语文教科书时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并逐渐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本文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在充分诠释互文性基本原理及策略的基础上探索语文教科书中的互文性功能与价值,阐释语文教科书编制的互文性原则与策略,也阐释互文性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是如何实现语文的教与学,即如何从编制艺术转变为教与学的艺术。在语文教科书编制的过程中,主要体现了四种互文性特征:复现的联系性、多重对话性、冲突的叙事性和螺旋式上升,本文从互文性的表现特征出发,以1930年代夏丐尊、叶绍钧编制的三套国文教科书——《开明国文讲义》、《国文百八课》和《初中国文教本》为例,揭示其语文教科书中蕴含的互文性编制理论及策略。本文聚焦夏、叶二人语文教科书中的选文、文话与文法、练习和注释四类内容,具体阐释几种代表性的互文性手法,如引用、暗示、参考、合并,揭示其编制语文教科书的形式逻辑和文本构成,探讨文本与文本、单元与单元之间是如何组成序列,又是如何建立单元之间的知识衔接,形成较为系统的教科书编制结构。语文教科书编制中的互文性不仅是教科书编制的原理、方法或者技术,而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反映。1930年代夏丐尊、叶绍钧二人在国文教科书编写上巧妙运用互文性原理,既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缺乏逻辑系统的编排形式,又通过革新单元组织结构赋予教科书编制科学化的内涵,从而形成教科书编制的科学结构。夏、叶二人致力将互文性艺术运用到语文教科书的编排中,选择恰当的文本内容,将教科书中选文、语法修辞、习题以及注释进行合理的组合和排列,从而试图将提示性、辅助性的互文性艺术演绎成教科书编制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