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竞技武术是在传统武术基础上,结合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不断完善发展的竞技项目,其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借鉴、探索与创新的过程。当前竞技武术套路正朝着“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逐步向“奥林匹克运动模式”靠拢。竞赛项目要求参赛运动员在竞赛规则、规程的制约下,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竞技水平,以取得优异成绩为目的。竞技武术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技术水平、身体素质、心里素质等多方面的考验。身体素质是竞技能力和运动表现的基础,只有在身体素质良好、正确动作模式、肢体功能性良好的情况下,才能确保竞技技能、运动表现的最大发挥。运动员出现动作模式、功能性不足问题,会不同程度削弱竞技技能,长期以往就会出现动作代偿甚至导致运动损伤。功能性动作筛查(FMS)是一项得到广泛认可的评价技术,用来评价运动员基本动作质量,能够清晰地观察到运动员的动作模式、肌肉控制能力、身体的灵活性和稳定性等各方面综合表现,对及时发现运动员灵活性与稳定性问题、功能性不足和预防运动损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运动员制定训练计划提供指导与帮助。星形偏移平衡测试(SEBT)是一项针对平衡能力的测试方法,用来评估受试者姿势稳定性的动态平衡能力,对提高受试者的动态平衡性有显著效果,能够为运动员提高身体素质能力提供指导与帮助。因此,FMS、SEBT测试在竞技武术套路运动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相关研究较少,本文将FMS、SEBT应用到武术套路训练中,找出运动员功能性薄弱所在并制定矫正方案,为武术套路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提供指导与帮助。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受试运动员进行FMS、SEBT功能性测试,探索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功能性动作测试规律和问题,制定矫正方案为矫正我省高水平竞技武术运动员的功能性不足、动作模式不良及强化动态平衡能力提供有效训练方案。通过实证研究,初步探索制定适合我省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功能性矫正训练方案。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专家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以河北省武术套路训练队34名高水平运动员为实验对象,分为长拳组(长拳类项目运动员)和太极拳组(太极拳类项目运动员),进行FMS、SEBT测试,依据筛查结果制定矫正训练方案,以每周3次的频率进行12周矫正干预。研究结果如下:(1)河北省武术套路运动员整体FMS从得分结果看趋于良好,两组(长拳组、太极拳组)测试总分的平均分值分别为14.71±1.52、16.20±1.32,从理论上来讲受伤风险较小,太极拳类项目运动员的整体筛查结果好于长拳类项目。在SEBT测试后,分析数据得知武术套路项目运动员整体动态平衡能力优于其他体育项目,太极拳类项目伸展距离普遍高于长拳类,研究结果表明太极拳类项目动态平衡能力优于长拳类;(2)在FMS测试中分值较低的测试指标为:前后分腿蹲、躯干稳定性俯卧撑和扭转稳定性,其中有两个(前后分腿蹲、扭转稳定性)是非对称性测试指标,分析这两个指标的得分,发现受试运动员普遍右侧得分高于左侧。另外在SEBT测试中发现,受试运动员右腿支撑伸展距离普遍高于左腿,这表明受试运动员肢体发展存在不均衡的问题,长拳类项目肢体左右失衡更为明显。教练员应更注重运动员出现的功能性障碍和肢体不对称现象;(3)通过对河北省武术套路运动员进行干预后,FMS、SEBT和套路演练成功个数均得到提升,在SEBT测试中动态平衡能力的改善效果长拳类项目明显高于太极拳类项目;(4)FMS、SEBT测试能对河北省竞技套路运动员的动作模式、肢体功能性、动态平衡能力和运动损伤排查进行有效的评估诊断,结合检测结果制定针对性矫正训练方案,能够为运动员制定运动训练计划提高指导与帮助;(5)本研究的矫正训练方案对河北省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长拳组、太极拳组)身体功能性的矫正效果显著,矫正方案随筛查测试人群不同而变动。在传统训练基础上融入功能性矫正训练,对提高受试运动员FMS得分、SEBT测试伸展距离、套路演练成功个数的效果显著,综合性训练对河北省武术套路运动员的不良动作模式、功能性不足、动态平衡能力有显著性增长效果,对运动员的竞技技能、动作质量、运动水平的提升有正向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