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继续追踪苗学专家王富文在泰国清迈的田野点——诺姆亚(Nomya),通过继续追踪经历不同生活阶段的苗人人群,获知他们对于当时的生命史记忆。在结合历史文献和田野资料的基础上,既有整体上的呈现,又有细致的案例作为例证,结合两者对泰国苗人的生计变迁进行研究。通过田野调查、历史文献梳理等方式对苗人在泰国近两百年的历史中,是如何进行生计的转换和调适。围绕苗人在泰国所经历的生计选择,从纵向上探讨苗人这一族群是如何在复杂、多元的社会背景中调适自身与泰国的关系,从而得以在异域延续下去,维持着自己的文化特质和族群边界,并成功融入国家的话语之中,实现身份上的转变。 同时,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的时候,分别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简称“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与周边国家在经济、文化、金融等方面的合作。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东南亚就成为了中国周边外交的重点之一。泰国作为东南亚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也是“一带一路”经济带的重要枢纽,两国必将在多方面进行合作,本文将从“一带一路”大背景下研究泰国对于发展苗人经济所制定的民族政策,以及政策对于民族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针对泰国政府制定的具有建设意义的民族政策也可以为我国民族工作提供借鉴意义,从而推动两国进一步合作,形成双赢的局面。 自19世纪苗人逐渐迁入泰国,在这两百年的时间里,苗人经历了刀耕火种、鸦片经济、王室计划下的新经济、新生代的城市生活四种生计方式,从游移在山林中的自由苗人到根据国家政策逐渐定耕定居的生境转化。因为苗人进入泰国的时间属于比较短的,然而遭遇却异常丰富,最初是为了躲避国家的统治,而逃离到山林深处,依靠刀耕火种,过着艰苦的生活,因为刀耕火种的破坏,使苗人被视为“环境破坏者”。19世纪中期以后,苗人开始被纳入国家视野,在遭遇到殖民文化影响的时候,苗人为了在国家和殖民者的夹缝中生存下去,选择是具有高收益的“鸦片种植”,一方面是获取经济利益维持生活,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参与殖民者和国家的鸦片贸易,得到殖民者和国家的庇护,不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但这一情况在20世纪中期,国家全面禁毒以后,马上发生了反转,苗人被视为鸦片民族而受到了全面否定,生存难以为继,国家和苗人之间矛盾日益加深。国家在意识到只是禁毒是无法安置苗人的生活,相继邀请国际组织和欧美发达国家参与对山民的改造,在改植计划和王室计划的帮助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苗人终于摆脱鸦片,开始发展新的经济作物,过上了定耕定居的新生活,并因此受到了国家的褒奖。到现在的新生代,生计上的选择呈现出多样性,文化和认知都更加契合了泰国文化,但二者间的冲突也是最为激烈的。选择进入城市还是回归山上不仅仅是以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而是在文化上的选择,山上的自由精神和城市的多彩生活是两种文化上的碰撞,其中蕴含着更为复杂、多元、变化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