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悲悯情怀是文学创作中一种可贵的思想情愫,在文学创作中具有崇高的价值。但是,随着消费经济的兴起,市场机制对文学创作的制约因素越来越强,文学的媚俗倾向值得警惕。因此,呼唤文学作品要拥有悲悯意识,对人生和社会进行深入而不是浮泛的思索,其意义尤为重大本论文分三个部分探讨刘震云小说创作中的悲悯情怀。导言中,本文首先讨论了“悲悯”和“悲悯情怀”的概念,对这一相关联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并进步引入了刘震云的悲悯意识。然后,对刘震云悲悯论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探讨,当下许多学者从众多角度研究刘震云的创作,但是能以“悲悯情怀”贯穿其全部创作的尚不多。针对当下研究的相关空白,第一章主要讨论研究对象的主题表现和文化内涵。论文指出,刘震云悲悯意识的表现首先是关注底层小人物的生存状况,以一以贯之的精神,对民间和底层人物的艰难生存寄托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思想情怀;其次,刘震云启承鲁迅等“五四”作家的国民性批判精神,对民族性、国民性作出另一种解读;最后,刘震云文本中对人生的孤独感进行了自已的感悟。本文第二章结合具体的文本,对刘震云小说的悲悯风格进行了分析。在刘震云创作的不同阶段,其悲悯风格也显现出不同的特点。前期八十年代的创作中,带着鲜明的苦涩的美学风格;稍后,在九十年代的“新写实”潮流中,具有冷峻的色彩;在新世纪的长篇小说中,出现喜剧化的倾向,形成了人们所称道的“刘氏幽默”,但作家是以喜写悲,在喜剧姿态中内蕴着悲剧精神。本文第三章,对刘震云悲悯风格的形成根源进行了探讨。论文以为,童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对作家影响深刻,其“饥荒意象”、“权力意识”、“孤独体验”伴随作家以后的历程,在不同时期的文本中有所体现。其次,作者对乡土文化和城市文明的双重失望,进一步加剧了作者内心的虚无感、绝望感,对历史和人生产生了较为悲观的思想定势,山此产生对整个人类存在的悲悯。在结语部分,本文对刘震云悲悯情怀的思想价值作出评判,肯定其在当下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价值。本论文同时指出刘震云悲悯意识的缺失之处,其对人生和存在的过度虚无的观念,有可能导致价值的迷失,将一种书写的绝望变成绝望的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