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占全球恶性肿瘤的10%左右,近年来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对晚期大肠癌的治疗,目前主要采用以伊立替康或奥沙利铂为基础的方案化疗,以及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单克隆抗体靶向治疗。贝伐珠单抗是抗VEGF的单克隆抗体,联合化疗能够提高晚期大肠癌的有效率,延长生存期。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大连地区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目的在于探讨目前本地区应用贝伐珠单抗的治疗现状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采用非随机非对照回顾性研究,收集大连市2010年12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应用贝伐珠单抗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病例29例。分析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生活质量,并做分层分析比较不同的年龄组、PS评分、肿瘤分化程度、发病部位、转移器官的数目,是否有肝转移、化疗方案、化疗后肿瘤标记物变化、各线治疗、是否接受维持治疗、K-ras状态以及生活质量有无改善的两组在疗效方面有无差异;多因素分析,寻找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预后因素。结果:收集的29例患者均具有可评估病灶,一线治疗14例,二线治疗6例,三线或三线以上治疗共9例,其中维持治疗6例。2例患者分别因发热和呕血的毒副反应停药。平均用药5.4个周期(1-16)。总体有效率(ORR)为37.9%,疾病控制率(DCR)为89.7%,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6.6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12.1个月。一线治疗的中位PFS为8.2个月,RR为42.9%,DCR为85.7%。二线治疗的中位PFS为6.5个月,RR为0,DCR为100%。三线或三线以上治疗的中位PFS为6.0个月,RR为37.5%和DCR为88.9%。分层分析显示:不同年龄、ECOG评分、发病部位、转移器官的数目,是否有肝转移、化疗方案、K-ras状态之间的PFS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标记物变化、各线治疗、是否维持治疗及生活质量有无改善的两组PFS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病理为高-中分化组比低分化组的PFS延长(P<0.05)。一线治疗PFS优于二或三线以上治疗(P<0.05),二线或三线以上治疗的PFS差异无显著性(P>0.05)。接受维持治疗与未接受维持治疗的PFS分别为8.0个月和6.1个月,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靶向治疗后,肿瘤标记物下降的患者较未下降或升高的患者有更高的DCR(P<0.05),PFS也明显延长,分别为8.0个月和6.0个月(P<0.05)。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得分均较前升高,(P<0.05),但环境领域差异无显著性(P>0.05)。生活质量改善的患者较未改善的患者PFS明显延长,分别为7.6个月和5.4个月(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的分化程度和接受维持治疗并不是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主要独立预后因素(P>0.05),而一线治疗、肿瘤标记物下降、生活质量改善是主要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7%。主要的不良反应有:消化道反应(58.6%)、骨髓抑制(51.7%)、出血(34.5%)、高血压(24.1%)、肝功损害(20.7%)、蛋白尿(13.8%)等;3、4级不良反应主要有高血压(10.3%)、粒细胞减少(6.9%)、消化道反应(10.3%)和出血(10.3%)。与贝伐珠单抗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出血(34.5%)、高血压(24.1%)、蛋白尿(13.8%)、血栓形成(6.9%);3、4级不良反应有高血压(10.3%)、出血(10.3%)、血栓形成(6.9%)。结论:本研究表明大连市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应用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疗效确切。一线治疗的疗效优于二线及多线治疗。多线治疗仍可获得良好的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应用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耐受性良好,无进展生存时间较未维持治疗的延长。一线接受贝伐珠单抗治疗、治疗后肿瘤标记物下降和生活质量改善是良好的预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