酚类化合物降解新方法研究

来源 :浙江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hong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酚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含酚废水是当今世界上危害程度大、污染范围广的工业废水之一。在煤气、焦化、炼油、冶金、机械制造、石油化工、化学有机合成工业、塑料、医药、农药、油漆等工业排出的废水中均含有酚类化合物。近年来,烷基酚化合物、双酚类化合物、酚类药物以及天然类固醇激素等许多酚类污染物,以其普遍的存在、生物内分泌干扰效应和其它生物毒性效应,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分别以环境中普遍存在的酚类化合物双酚A和对乙酰氨基酚为模型化合物,对两种降解酚类化合物的新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部分:(1)对零价铝-酸体系(ZVAl/H+)在有氧条件下对双酚A的降解效率和反应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pH < 3.5时,铝粉对双酚A具有明显的去除效率。在25°C,pH 1.5的溶液中,初始浓度为4.0 g/L的铝粉在12 h内对初始浓度为2.0 mg/L的双酚A的去除率达到75%以上。在04.0 mg/L范围内,双酚A的去除速率随着铝粉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升高温度或降低pH也同样促进双酚A的去除。向反应体系中加入少量的Fe2+能快速促进反应的进行,这可能是由于Fe2+与H2O2发生“芬顿反应”,从而促进了H2O2转化为HO-。另外,采用气相-质谱联用技术(GC-MS)鉴定了其降解产物,主要为羟基化双酚A、对苯二酚、2-(4-羟苯基)甲烷和4-异丙烯基苯酚,并提出了可能的降解途径。(2)对合成二氧化锰(δ-MnO2)与对乙酰氨基酚的反应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δ-MnO2能高效地去除水中的对乙酰氨基酚。在pH 4.5,初始浓度为100μM的δ-MnO2溶液中,对乙酰氨基酚(2.0 mg/L)在40 min内的去除率即可达到99%以上。不同pH的溶液中,δ-MnO2与对乙酰氨基酚的反应活性遵循规律:pH 4.5 > pH 5.0 > pH 5.5 > pH 9.6 pH 8.6 > pH 7.5 pH 6.5。溶解质NaCl、CaCl2、FeCl3和腐植酸对反应具有抑制效应,并随着溶解质浓度的升高而加强。另外,首次评价了溶解质对δ-MnO2的老化效应,δ-MnO2与对乙酰氨基酚的反应活性随着其与溶解质接触时间的增加而下降,这可能是由于金属离子与δ-MnO2相互作用,占据了其表面的活性位点;而腐植酸对其的抑制效应是由于腐植酸加速δ-MnO2溶解成Mn2+。上述研究揭示了ZVAl/H+/O2体系和δ-MnO2对酚类化合物的降解效率、影响因素和反应机理,为含酚类化合物的有机废水处理提供了两种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并提供了其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为研究半捷联导引头光轴稳定性,对影响半捷联导引头光轴稳定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半捷联稳定原理和传统速率陀螺稳定原理的分析和比较,揭示了半捷联稳定的实质。根据半捷
对半捷联稳定方式导引头进行了研究,导出了半捷联导引头稳定控制原理,并进一步建立了完整的半捷联导引头稳定回路框图。介绍了跟踪微分器的工作原理,并对其进行了数值仿真,仿
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视角下,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涉外公共关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为例,总结公共关系专业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探索公共关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与方
皇室宗庙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礼制建筑 ,其中的礼制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与当时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政治局势密切相关。从西汉末年元帝时期开始的“庙制改革”入手
<正> 真柏盆栽,因其鳞叶丛密,树冠圆墩,枝干显得苍老,深得国际盆栽界青睐。尤其,日本特产纪州真柏(ShimpakuJuniper),更属上品。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盆栽界许多姿式极饶苍古
持久性污染物由于具有毒性、持久性,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性,多年来一直备受人们的重视。本论文以斑马鱼成鱼和胚胎为受试生物,结合国内外环境污染现状,选择
目的:通过乌龙丹联合艾拉莫德与杜仲壮骨丸联合艾拉莫德对肝肾亏虚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差异的对比,评判乌龙丹联合艾拉莫德治疗肝肾亏虚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该课题的研究计划筛选60名属于肝肾亏虚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并且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乌龙丹联合艾拉莫德)30例,对照组(杜仲壮骨丸联合艾拉莫德)30例,两组疗程均设置为8周,并对其进行临床观察,经过统计学的分析后,治疗前两组患,在其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研究发现抗疟药青蒿琥酯对肺癌细胞具有抑制效应,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旨在探讨青蒿琥酯对肺癌A549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MTT实验观察青蒿琥
遗传标记既是基因组研究的重要内容,又是构建遗传图谱、研究生物多样性、育种、基因定位与克隆等的基础.目前,已有多项分子标记技术用于家蚕基因组的研究,并构建了多种分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