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密植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栽培措施之一。选用耐密性品种和合适的密度能够优化群体冠层空间内光资源的分配,达到增产的目的。本研究于2018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玉米综合试验站进行。选用陕科6号(耐密型)和郑单958(普通型)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种植密度(4.5万株hm-2、6万株hm-2、7.5万株hm-2、9万株hm-2),研究了密度对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形态特性、冠层光分布、灌浆参数以及干物质积累等性状的影响。阐明玉米品种耐密性差异的生理基础,以期为陕西夏玉米高产栽培和株型改良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密度增加不同耐密性品种籽粒产量先增后降,密度为7.5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大,分别为11126.1kg/hm2和9876.7kg/hm2;但与郑单958比,陕科6号产量提高11.2%。随着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著增加,千粒重和穗粒数均减小,而高密度下(9万株/hm2),陕科6号比郑单958号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高9.7粒和17.8 g。2.随着密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LAI)和叶向值升高,同一密度下陕科6号的叶面积指数(LAI)和叶向值大于郑单958的。穂上层透光率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在高密度下(9万株/hm2密度下)陕科6号穂上层透光率大于郑单958的。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和籽粒灌浆。3.随着密度的增加,各品种叶片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呈现降低趋势。在高密度下(9万株/hm2密度下)陕科6号叶片光合速率大于郑单958的。光合势也表现出相同的规律。4.随着密度的增加,2个品种单株生物产量均随着密度增大而降低,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高密度下(9万株/hm2),陕科6号品种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高于郑单958的9.9%和15.9%。高密下陕科6号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较郑单958更强。5.2个品种籽粒干重均随生育期的呈现“慢-快-慢”的S型变化。随种植密度的增加,2个品种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和籽粒灌浆活跃期均表现出下降趋势,郑单958的降幅大于陕科6号。在高密度下(9万株/hm2),陕科6号的平均灌浆速率(Gave)和最大灌浆速率(Gmax)较郑单958分别高于16.1%和15.6%。陕科6号的活跃灌浆天数(P)较郑单958分别延长2.2 d。且陕科6号快增期平均灌浆速率显著高于郑单958。综上所述,与郑单958相比,耐密型品种陕科6号在密植下调控穗上部叶片直立,改善冠层中下部光分布,维持较高的光合绿叶面积,延缓冠层叶片衰老,保证花后干物质转运效率和籽粒灌浆速率,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