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惊厥在小儿时期普遍常见,有较高的发病率。多种不同的致病因素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神经元异常放电,可发为惊厥。小儿神经系统处于发育阶段,惊厥发作易损伤神经元而对患儿产生短期或长期的不良影响。用西医的方法治疗小儿惊厥,当前最常用的药物为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PB),但有证据表明PB能引起动物神经凋亡,关于PB的长期神经发育副作用也已被证实。而中医药根据个体差异,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不同证型、不同伴发症状来治疗小儿惊厥,能使患儿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且中药毒副作用少,可长期服用。已有临床研究证实,用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小儿惊厥,不仅能提高疗效,而且能减少不良反应。本研究系统分析中医药或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药治疗小儿惊厥的疗效和复发情况,为临床进一步运用中医药治疗小儿惊厥提供循证依据;选择镇惊安神类中药之一琥珀为研究对象,取其主要活性成分琥珀酸(Succinic acid,SA),通过观察SA对惊厥幼鼠小脑浦肯野细胞(Purkinje cell,PC)电生理功能(主要观察PC兴奋性及其突触可塑性)的近远期影响,并探讨其产生的机制,从而为琥珀酸更安全地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证据,为继续开发安全有效的治疗小儿惊厥之中药提供实验思路及方法。一、中医药治疗小儿惊厥的系统评价目的评价中医药治疗小儿惊厥的疗效与预后效果。方法在计算机网络中输入关键词,检索1995~2015年关于中医药治疗小儿惊厥的文献,检索的文献库有PUBMED、MEDLINE、Embase、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文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手工检索有关的儿科相关中文杂志、中医儿科相关中文杂志、学术会议论文、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依据Jadad量表,对纳入的关于中药治疗小儿惊厥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采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9篇文献,在小儿惊厥的治疗中均有中医药疗法体现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共4228例患者。治疗组的治疗方法为单用中医药(4篇文献)或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药(45篇文献),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均为常规西医治疗。36篇文献对治疗效果有统计,25篇文献对治疗后的复发情况有统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小儿惊厥相比于常规西医治疗,治疗效果明显提高(OR 4.34,95%CI[3.42,5.50]),复发率明显降低(OR 0.30,95%CI[0.24,0.3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药治疗小儿惊厥能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惊厥复发率。二、琥珀酸脑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琥珀酸对惊厥幼鼠小脑PC电生理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新生7天(P7)的SD幼鼠随机分为新生期组(用药30min后取小脑)和发育期组(养至30天后取小脑),新生期组和发育期组再各分为以下6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惊厥模型组(seizure组)、30mg/Kg PB组、30mg/Kg SA组、120mg/Kg PB组、120mg/Kg SA组。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用不同电流强度刺激每组SD鼠小脑脑组织切片的PC,诱发产生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并记录下来;刺激平行纤维,诱发PC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EPSC),记录下其长时程抑制(Long term depression,LTD)现象。结果新生期和发育期惊厥模型组幼鼠PC动作电位频率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PC LTD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120 mg/Kg PB组PC动作电位阈刺激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动作电位频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PC LTD较惊厥模型组进一步增强(P<0.05)。新生期及发育期120mg/kg SA组PC动作电位的频率均显著低于惊厥模型组(P<0.05),而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发育期30mg/kg SA组和120mg/kg SA组PC的阈刺激与惊厥模型组相比均明显增高(P<0.05),新生期与发育期30mg/kg SA组和120mg/kg SA组EPSC幅值的抑制程度均明显小于惊厥模型组(P<0.05),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期惊厥幼鼠小脑PC兴奋性增高,PF-PC突触可塑性发生异常改变,并持续至发育期,PB可使惊厥幼鼠小脑PC电生理功能受损加重,而SA不仅能够降低惊厥引起的幼鼠小脑PC的高兴奋性,而且能改善惊厥引起的幼鼠小脑PC突触可塑性近远期的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