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以河北怀来、衡水、晋州,天津蓟县,辽宁锦州5个产地的红地球葡萄为试验材料,在0℃±0.5℃、RH90%~95%的贮藏条件下,研究葡萄各部位带菌率及果梗含水量与果粒发病率的关系,分离鉴定出红地球葡萄贮藏过程中的主要致病菌;测定贮藏过程中SSC、TA含量、多酚含量,果肉POD、PAL及PPO活性变化,系统地研究了各产地红地球葡萄采后生理、品质指标与发病率的相关性,以确定影响红地球葡萄贮藏效果的主要因素。以天津蓟县红地球葡萄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贮藏温度下红地球葡萄硬度和腐烂指数的变化,利用Q10原理并建立3T模型曲线,预测不同流通条件下红地球葡萄的剩余货架寿命。以河北怀来红地球葡萄为试验材料,接种优势致病菌灰霉菌的孢子悬浮液,定期测定其在20℃、RH90%~95%下挥发性物质含量变化,研究挥发性物质含量变化与红地球葡萄灰霉菌病害发生发展的关系。试验取得以下结果:1采收的红地球葡萄的果肉、果蒂和果梗上均可分离出病原菌,由此推断这些病原菌是在田间侵染的;果肉、果蒂和果梗的带菌率与各产地红地球葡萄果粒发病率的相关性差异较大。红地球葡萄果梗含水量冷藏前30d下降较快;果梗含水量与果梗带菌率及果粒发病率呈负相关。2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引起红地球葡萄采后腐烂的病原菌主要有: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交链孢(Alternaria spp.)、青霉(Penicillium)、根霉(Rhizopus nigricans)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其中灰葡萄孢和交链孢为低温贮藏中优势病原菌。3红地球葡萄的SSC、TA含量、果肉多酚含量及PPO活性与冷藏过程中果实发病率密切相关,其中各产地红地球葡萄SSC与果实发病率的相关系数大于等于0.90,能够较好地监测冷藏过程中果实发病状况。4采收后红地球葡萄初始果肉多酚含量与冷藏80d时果粒发病率的相关系数为0.89,能够作为大批量红地球葡萄贮藏效果的预测因子。5红地球葡萄在0℃10℃任意温度下贮藏期的计算公式为:Qs(T)=29×1.897(10-T)/10;在10℃20℃任意温度下贮藏期的计算公式为:Qs(T)=17×1.706(20-T)/10。6接种灰霉菌孢子悬浮液的红地球葡萄,在腐烂发生的24h前乙烯释放量急剧增加,乙烯释放量可作为该品种采后灰霉菌病害发生的标志性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