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综合评价针刺对偏头痛患者疼痛症状、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状态和睡眠质量的影响。同时,借助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asoning Imaging,rs-fMRI)观察单次及多次治疗后偏头痛患者大脑功能活动的变化,探讨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相关机制。方法:开展针刺治疗偏头痛的随机对照试验,招募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假针刺组及常规对照组。针刺组予针刺治疗,每天1次,每次得气后留针30分钟,5天1疗程,共2疗程。假针刺组予非经非穴浅刺干预,每天1次,刺破皮肤后留针30分钟,不予手法,5天1疗程,共2疗程。常规对照组不额外予任何干预,在保持原有状态的情况下观察2个疗程。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头痛发作频率、广泛性焦虑障碍评分(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7)、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评分(Migraine Specific Quality-of-Life Questionnaire,MSQ)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的变化情况。同时,招募10例健康志愿者,并借助rs-fMRI观察偏头痛受试者与健康志愿者之间脑功能连接变化的差异,观察不同干预条件下偏头痛患者脑功能连接的变化。其中,针刺组及假针刺组于治疗前进行第1次核磁扫描,并于第1次治疗后及疗程结束时分别进行第2、3次核磁扫描。常规对照组在疗程前、后分别进行核磁扫描,共2次。而健康对照组仅进行1次核磁扫描。核磁扫描时先进行常规磁共振T1加权像(T1 Weighted Image,T1WI)及T2加权像(T2 Weighted Image,T2WI)平扫,对头部未发现异常信号者进行rs-fMRI成像扫描。扫描后运用AFNI软件包进行图像预处理,选取双侧岛叶为种子区,提取双侧种子区时间序列的平均值,将其与全脑范围内的其他像素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相关r值。利用Fisher’s r-to-z转换将相关系数转换为z值,从而得到双侧岛叶的功能连接图。采用AFNI软件进行图像的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年龄、性别为协变量,比较组间岛叶功能连接图的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岛叶功能连接图的差异。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偏头痛患者45例,试验期间脱落10例,最终完成35例,针刺组14例,假针刺组10例,常规对照组11例。2.纳入分析的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21例,年龄分布在25-55岁之间,病程介于1-30年之间。3.VAS评分的改变与治疗方式及时间因素均有关系,治疗方式和时间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随着治疗的开展,不同治疗方式下VAS评分的减少幅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刺组VAS评分较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假针刺组VAS评分较前减少,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对照组在疗程结束时,VAS评分较前也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针刺组的头痛发作频率较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针刺组治疗前后头痛发作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对照组疗程前后头痛发作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后,针刺组、假针刺组及常规对照组的GAD-7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PSQI指数的改变与治疗方式及时间因素均有关系,随着时间推移,PSQI指数升高,其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过程中,不同治疗方式下PSQI指数的减少幅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针刺组的PSQI指数比假针刺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常规对照组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针刺组治疗前的PSQI指数比常规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刺组的PSQI指数与假针刺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常规对照组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针刺组治疗后的PSQI指数比常规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治疗前后各组PSQI指数的变化发现,治疗后针刺组的PSQI指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假针刺治疗后的PSQI指数较前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对照组在疗程结束时,PSQI指数较前有所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后,针刺组的MSQ总分较前减少,治疗前后MSQ总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针刺组治疗前后MSQ总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对照组治疗前后MSQ总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针刺组的MSQ-功能受限评分较前减少,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假针刺组治疗前后MSQ-功能受限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对照组治疗前后MSQ-功能受限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刺组的MSQ-功能障碍评分较前减少,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针刺组治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对照组疗程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针刺组治疗后的MSQ-情感障碍评分较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针刺组治疗前后MSQ-情感障碍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对照组疗程前后MSQ-情感障碍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针刺组双侧岛叶与左侧丘脑功能连接增强,与左侧顶上小叶、右侧颞上回及右侧小脑连接减弱;假针刺组双侧岛叶与左侧中央后回功能连接减弱;常规对照组双侧岛叶与右侧丘脑、左侧壳核、左侧颞横回、左侧前扣带回及左侧额内侧回功能连接增强,与右侧枕中回、右侧小脑及左侧楔叶功能连接减弱。9.治疗前,针刺组与假针刺组相比,双侧岛叶与左侧楔前叶功能连接增强,与左侧颞上回、左侧海马回及右侧额上回连接减弱;与常规对照组相比,双侧岛叶与左侧尾状核、右侧扣带回及右侧小脑功能连接增强,与左侧额内侧回、双侧颞上回、双侧中央前回、右侧海马回、左侧颞横回及右侧胼胝体下回功能连接减弱。10.第一次治疗后,针刺组双侧岛叶与双侧小脑、右侧顶下小叶、左侧额中回及左侧额下回的功能连接较前减弱。疗程结束后,针刺组双侧岛叶与左侧尾状核的功能连接较治疗前增强,与左侧楔前叶的功能连接较治疗前减弱。比较疗程结束时与第一次治疗结束时针刺组双侧岛叶功能连接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疗程结束时受试者双侧岛叶与右侧小脑、右侧扣带回的功能连接增强,与右侧楔前叶的功能连接减弱。11.第一次治疗后,假针刺组双侧岛叶与右侧枕中回的功能连接较前增强,与左侧顶下小叶、左侧额内侧回及左侧楔前叶的功能连接较前减弱。假针刺治疗前后双侧岛叶的功能连接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疗程结束时与第一次治疗结束相比,假针刺组受试者双侧岛叶的功能连接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比较常规对照组疗程前后的变化,其双侧岛叶与双侧中央前回、左侧扣带回前部、右侧扣带回、左侧额内侧回、左侧旁中央小叶、左侧脑干、右侧颞横回及右侧楔叶的功能连接减弱。13.与假针刺组相比,第一次治疗后针刺组双侧岛叶与海马回的功能连接减弱;疗程结束后针刺组双侧岛叶间的功能连接减弱,尤其是与左侧岛叶内的功能连接减弱,同时与左侧颞上回及右侧额上回的功能连接减弱。14.与常规对照组相比,疗程结束后针刺组双侧岛叶与右侧楔前叶及右侧额上回的功能连接减弱。结论:1.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减少发作频率,改善睡眠质量,提升生活质量,但减轻GAD-7评分的作用尚不明显,总体疗效优于假针刺组及常规对照组,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2.选择双侧岛叶作为种子区进行功能连接分析发现,偏头痛发作可能与双侧岛叶及其他脑区的功能连接变化相关,相关脑区主要包括丘脑、颞上回、颞横回、小脑、扣带回、额叶及楔叶等。3.针刺疗法可能通过调控岛叶与丘脑、额顶叶、楔叶、扣带回及小脑的功能连接发挥治疗偏头痛的作用,并通过调节岛叶与小脑的功能连接参与睡眠状态的调控,改善偏头痛患者伴发睡眠障碍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