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是当今社会甚为关注的一项社会活动,它不仅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成为衡量当代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逼近,体育更是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在人们为此欢欣鼓舞之时,回顾中国新式体育所经历的曲折历程,自然十分必要。中国体育的源头在哪里?新式体育是什么?它是如何生成发展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尤其是其中有关体育教育的部分,都需要教育理论和体育理论工作者来回答。新式体育是近代之“新生事物”。它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屈辱和血泪而植入中土。弱民必弱兵,弱兵必弱国,弱国必挨打。这是近代国人在痛苦的思索中认识到的至理名言。新式体育的移植,正是因应“救亡图存”、“富国强兵”之时代主题的分支性成果。“我们应该知道,现在的体育,都是过去体育的一切结果”(程登科语)。新式体育之所以“新”,是指由国外传入的体育项目并非中国所固有。它虽包含“旧式体育”之功能,即“传授健身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培养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但它在形式、功能及组织形式等方面,却均有较大殊异;尤其是它将体育与学校教育密切结合,更是与旧式体育大异其趣。新式体育是由外国人传入,主要依托于教会学校和基督教青年会。其后,开始由国人主动引进,即以留学教育和教育考察为载体。总体说来,在初期,它以被动传入为主;在中期,它是被动传入和主动引进兼而有之;到后期,则以主动引进为主,包括聘请外国教育家来华讲学、译介体育论著、移植相关制度等。本文着重研讨清末民初之新式体育。时间划分以1881年北洋水师学堂之体育引进为起始,到1922年《壬戌学制》的颁行为止。故冠名为“清末民初”。关键词为“新式体育”、“传入嬗变”。论文第一章为导论,对研究旨趣、方法、框架及研究成果给予评介,旨在为其后的研究作出必要的理论铺垫。第二章介绍教会学校对传入新式体育的作用,主要论述新式体育之传入过程及其办理方式,旨在探讨新式体育与新式教育同步引入之关系。第三章介绍基督教青年会对传播新式体育的影响,尤其是竞技体育的引入和推广,体育师资的培训等,旨在对这一宗教性社团在传播新式体育方面的贡献,有一客观认识。第四章介绍国人对新式体育引入的实践历程,它包括洋务教育、军国民教育和民族革命教育三大阶段,旨在说明引进历经模仿、融通、创新的阶梯性跃升。第五章介绍国人体育思想的演进以及体育教育思想的形成,通过对不同时期精英人物体育思想的研讨,旨在揭示新式体育实践与时俱进的内在思想动力。第六章介绍新式体育在中国学校领域里的制度化历程,通过对此期颁行的“三大学制”及其配套法规的剖析,旨在研讨学校体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广泛影响,及其它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七章对新式体育传入及嬗变的历程进行总体评价,在对其进行客观历史定位的基础上,研讨它与教育、宗教、文化和民族精神之间的内在关系,旨在论证新式体育的植基是中国近代化的必然产物。本文的基本观点可以简明概括如下:其一,新式体育促进了近代新式教育的转型和完善。主要表现在:思想上的启蒙作用;体育活动的示范作用;丰富了学校教育之内容;开创女子体育之先河;推动了体育之科学研究。其二,新式体育推动了社会体育之发展。特别是基督教青年会所开展的体育活动,更为丰富多彩,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主要表现在:宣传近代健身常识和体育思想;组织开展各种体育竞赛;设置体育场地为参与体育活动服务;培训体育骨干;敦促政府派遣体育专业留学生。其三,新式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进入中国社会后,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有:一是促进了新式教育的规范和完善;二是超越了宗教之束缚;三是推动了中西文化之融合;四是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四,新式体育的传入,为中国参与奥林匹克运动作好了铺垫。国际性的奥林匹克运动,如果没有中国人参与,当然难以名符其实。奥运会项目几乎涵盖了新式体育的内容,如果没有新式体育的传入和发展,中国参与奥运会和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完全不可能的。诚然,在新式体育传入的过程中有着诸多的经验可以阐发;但是,事实上也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即也有诸多教训值得总结。由于本文所取为“中外教育交流史”视角,而非政治史、军事史、宗教史或民族史视角,因而倾向于正面立论者较多。这是需要特别说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