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外膜蛋白生成机制设计的一种新抗菌肽的研究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l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β-桶外膜蛋白是革兰氏阴性大肠杆菌外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细菌的多种生物学过程,如营养物质的摄取与代谢废物的排泄、细菌的黏附作用以及免疫逃逸等,对细菌的生命活动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外膜蛋白的生成却是很复杂的过程,新生肽链需要穿过内膜,跨过没有能量的亲水性的膜间质空间,再插入细菌外膜,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多种细胞因子与质量控制因子的协助。本研究根据外膜蛋白新生肽链在膜间质的转运过程设计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抗菌短肽。本研究首先构建了一系列OmpF的C端截断突变体质粒,通过体内诱导表达方法筛选出了可以影响外膜完整性的许多抗菌短肽。进一步,我们选择了序列短的OmpF-7在体外进行了化学合成,在EDTA辅助的条件下将该多肽导入到细菌细胞,检测多肽的杀菌活性。结果表明,多肽OmpF-7对对数期的大肠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另外,本研究通过体外化学交联以及活细胞体内的光交联的方法探究了该多肽的杀菌机制。证明了多肽OmpF-7既可以与分子伴侣SurA相互作用,又可以与分子伴侣Skp相互作用。通过系统的研究多肽与SurA的相互作用,本研究进一步发现,多肽OmpF-7可以干扰SurA与正常外膜蛋白的相互作用,并且干扰了SurA二聚体的生成。我们推测多肽OmpF-7导入细菌细胞后,同时干扰了SurA与Skp的功能,使细菌表现了Skp与SurA基因双敲致死的表型。为了方便以后的应用,我们在OmpF-7的N端加上了一段可以穿过细菌外膜的导肽,使多肽在不需要EDTA辅助的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细菌细胞。我们在体外鉴定了融合多肽CMP-OmpF-7的抗菌活性,研究表明多肽CMP-OmpF-7可以有效的杀灭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以及鲍曼不动杆菌,而对沙门氏菌与志贺氏菌属没有杀菌效果。
其他文献
目前,射出长波辐射数据(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作为一种卫星遥感数据,已经成为地震研究中的一种重要且有效的资源。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1)OLR数据的数据量大,可以用于提取和分析序列特征的合适且有效的方法却很少;(2)缺乏大量真实震例的验证;(3)缺少考虑外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些问题使得无法充分发挥OLR数据的真正研究价值。基于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三种基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越发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未来气候变化关乎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发展质量,对过去气候演变规律、突变事件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是我们正确认识当下气候变化和合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科学预测未来气候演变的基础。末次冰盛期晚期至全新世开始这段时期地球气候系统发生急剧变化,由冰期状态转换为间冰期状态,被定义为末次冰消期,是研究地球气候系统内外部气候响应的最佳时段。目前高分辨率的石笋
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是由微生物合成的一种新型的生物高分子材料,由于其独特的性质,细菌纤维素在食品加工、医疗、纺织、电子产品等行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BC的低产量、高成本限制了它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因此,如何低成本高效率地提高BC产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分离得到一株BC的生产菌,对其全基因组进行测序,通过分析其基因组特征以及BC合成、调控相关的关键
南方红壤侵蚀区是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的典型区域,是南方水土流失面积最大、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区域,退化的生态系统已严重影响到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植被恢复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前提,因此对于该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第一步就是植被恢复。本研究以福建省长汀县来油坑(样地Ⅰ、样地Ⅱ)与黄泥坑(样地Ⅲ)为研究区,以本土植物黑莎草为研究对象,通过生态化学计量、表型性状及植物抗逆性等实验研究,分析黑莎草的生长状况、
近年来,随着微藻生物技术的不断革新,紫球藻生物质的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开发紫球藻生物质是食品研发领域的热点。但是,现有微藻生物技术开发紫球藻生物质仍面临着成本高、生物量低等技术瓶颈,制约紫球藻在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应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采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探究不同光质对紫球藻生长和合成生物活性物质性能的影响;随后,研究白光和绿光协同作用下的氮浓度对紫球藻合成藻胆蛋白、油脂、多糖的影响,获得
英国东南部广泛出露的一套白垩纪时期的沉积地层,被称为白垩层(Chalk),地层中蕴藏着丰富的古环境演化信息,长期以来受到广泛关注,以这一类地质体为载体的相关研究已有大量成果,主要集中在古生物化石、同位素研究、沉积形成年代等方面。关于这套沉积物不同区域的理化特征的详细研究还不够充分,为了更好的分析研究这类沉积物的沉积特征,我们选取英国东南部地区Speeton、Hunstanton、Folkstone
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是一种无异味、易于培养、繁殖快且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丰富的海洋微藻,而EPA在增强人体免疫力、降低血脂、血压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因此以高产EPA的三角褐指藻作为工业藻株是未来工业发展的新趋势。本研究希望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及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ARTP)的方式筛选出高产EPA的三角褐指藻藻株,为工业化提取EPA提供科学依据和
丝状真菌降解植物细胞壁的分子机制是木质纤维素降解和植物病害防治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丝状真菌中,纤维素酶基因的表达受葡萄糖、蔗糖等简单碳源的阻遏,受纤维素诱导,这一过程主要在转录水平进行调控。植物细胞壁降解酶基因的关键转录调控因子xyr1和clr-2几乎存在于所有腐生丝状真菌中,研究发现,xyr1和clr-2的同源基因在不同的物种中有着不同的调控方式。转录因子xyr1是里氏木霉中最主要的纤维素酶、半
过氧乙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传统的化学合成法,存在易爆、产品质量不稳定等诸多缺陷,发展酶法催化合成工艺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之一。过水解催化活性目前普遍认为是α/β水解酶折叠家族酶蛋白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催化活性,属于该族酶蛋白的多功能催化活性(Promiscuous activity)。发现和挖掘具有过水解催化活性的酶蛋白,对发展绿色合成过氧乙酸工艺,具有积极意义。通过调研已有的专利和文献
龟足(Capitulum mitella Linnaeus)属于甲壳动物亚门,蔓足下纲,围胸目,指茗荷科,是我国重要的潮间带经济物种,因其具有独特的生态地位,也是进化生物学及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物种。本文对龟足变态发育过程中幼虫形态结构的变化进行形态学描述,并结合龟足全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鉴定得到1个HMGR基因,4个CaMs基因,7个CthDs基因。对其中的CmHMGR、C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