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tao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报告先行指出了全球化使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背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金融交易额达到了基础金融业务额的几十倍,成为了当今金融中心形成的最重要因素,离岸金融业务规模超过了在岸金融规模,在岸中心与离岸中心既有竞争又有融合。并具体分析了全球化对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理论各因素的影响,全球化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阶段尚无消极影响,它是促进和加速其形成和成长的动力因素,上海成长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周期可能缩短。 报告以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特征这一全新视角,通过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位于东道国首都、港口、最大城市的统计显示,约l/2坐落于首都,2/3栖息于重要港口,20/21与最大城市如影随形,分析和佐证不能支持“首都优势论”观点,上海是世界特大港口,大陆最大城市,拥有最大的长江流域经济腹地优势,执金融交易的牛耳,这些创新分析,为国内的京、沪国际金融中心之争给出了一个说法,城市特征也为世界国际金融中心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全新研究视角。 通过研究其它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过程和本币在其中的功效证明,本币在自由兑换前,既可以形成在岸国际金融中心,更可以形成离岸国际金融中心,国内金融中心并不是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必经阶段。国内普遍认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前提条件的认识是武断的和值得商榷的。 报告研究认为,上海市政府以形成人民币产品中心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突破口的战略是实际的,是间接和渐进的,但它不是唯一正确的方略;报告建议采用渐进突变双驱动式,即以人民币产品中心作为国内金融中心的直接突破口,而以建立隔离型离岸国际金融市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突破口。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仍按原步骤进行,新加坡的经验已经证明,隔离型离岸市场可以避免离岸金融对在岸金融的冲击,也不用担心国内财政货币政策的效果受到影响,是可以实现汇率稳定下的经济高速发展。这样一来,将可以快速吸引一批离岸金融机构,吸引大量的国际资金在沪流动,在岸、离岸国际金融中心将互相借力,相互促进,结束目前战略上裹足不前的困局,它是一条现实的可操作的快捷路径。 此外,对于尚未提上议程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协调合作体系问题,建议将世界贸易组织充实扩展为国际贸易金融组织wTFO,既不改变国际金融机构的现有格局及主要职责,且能够借助wTO多年的谈判成果,可将国际金融中心等一线监管组织纳入体系,即富有成效,也容易为各方接受和实施;对于国际金融中心的达标量化标准,国际上还没有依据,我尝试从其单项或多项国际金融业务占全球份额的思路提出了一个初步推荐标准,希望在不断改进后,看能否形成国际公认和共识。 最后,根据上海的现实情况,建议建立全国商务通用网,建立银、证、期、汇等各交易系统间的互联和国际互联,建立高效的交易、清算、资金融通平台网络,建设金融大道等,提高硬件设施服务水平;建议成立金融管理局,设立全国金融公会,加强金融指数体系等软件服务,鼓励外汇交易、境外投资、开展金融衍生品交易等活跃市场的措施,借助金融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及全球化的东风,快捷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其他文献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280个地级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空间分布
创新是一国经济实现经济增长和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量,企业是创新的微观主体,而创新又是企业提高其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从研发投入强度和研发人员比例来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