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隧道/列车双狭长受限空间火灾烟气蔓延与特征参数演化规律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anie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为了解决城市化带来的日益严重的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地铁系统在我国各大城市得到了广泛建设。然而,地铁系统结构复杂、地下空间狭长且封闭、人员密度大,导致地铁火灾可能会发展成重大伤亡事故。目前,前人关于地铁火灾的研究大都是针对隧道火灾开展的。而在实际情况中,地铁列车可能因火灾事故导致动力系统故障而停靠在区间隧道内,乘客通过一侧开启的车门和纵向疏散平台向安全区疏散。此时,两端开口区间隧道同单侧多开口列车车厢共同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双狭长受限空间,内部的火灾烟气蔓延行为与传统的隧道火灾存在较大差异,隧道火灾动力学中关于烟气蔓延的理论模型可能不再适用。本文基于地铁隧道/列车车厢的双狭长受限空间火灾场景,通过采用缩尺寸模型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研究了自然通风隧道内不同火源功率和火源位置条件下车厢火灾烟气温度分布特性,获得了车厢顶棚下最高温升的经验预测关系式。首先,通过开展缩尺寸模型实验,对比分析了车厢端部封闭、侧向多开口的结构特征对车厢内烟气温度分布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对称流场和车厢末端壁面的影响下,经典隧道火灾动力学中关于顶棚下方温度的预测模型不再完全适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全尺寸数值模拟,进一步系统分析了车厢内火源纵向位置的变化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当火源由车厢中心向末端偏移时,火焰偏移侧区域温度上升,火焰向偏移侧倾斜。存在一个临界火源位置,当火源偏移距离小于0.67倍的车厢半长时,车厢顶棚下最高温度受火焰倾斜主导;反之则受近壁端热反馈的主导。基于量纲分析,以车厢中心和临界火源位置为参考点,建立了车厢顶棚下最高温升的分段经验预测关系式。最后,验证了不同火羽流撞击车厢顶棚状态下的纵向温度符合双指数衰减模型。2.研究了纵向通风隧道内纵向风速、火源功率和火源位置对车厢火灾烟气蔓延行为的影响,建立了车厢火源上/下游顶棚下方纵向温度衰减的无量纲预测模型。在列车自身的阻塞作用下,车厢顶棚下最高温升随火源偏移距离的增加指数上升,并且与纵向风速呈-1/4次方的幂函数关系。基于火焰的倾斜特性,提出了局部等效风速的方法,得到了弱羽流撞击车厢顶棚状态下纵向中心线上最高温度点位置的预测模型。基于单指数温度衰减模型,发现不同工况下火源下游的纵向温度衰减具有统一的形式。上游烟气前锋越接近车厢端壁,壁面热反馈的影响越为显著,温度衰减越慢。根据热反馈对烟气温度的影响程度提出了临界烟气逆流长度的概念,通过对比烟气逆流长度、车厢半长和火源偏移距离的大小关系进而将上游纵向温度划分为三个衰减区域。最后,通过积分比法对火源下游不同位置处的烟气层高度进行了分析,发现不同工况下一维蔓延状态下的烟气层高度保持一致,但均低于临界安全高度的要求。3.研究了自然/纵向通风条件下车厢火灾烟气溢流及隧道内烟气温度在空间上的分布特性,揭示了隧道顶棚下方烟气极大值温度的复杂演化模式。通过对车厢侧向车门处溢流烟气的质量流率、烟气层高度和烟气层温度等溢流特性进行分析,发现不同通风条件下车厢内火灾烟气主要通过近火源区和末端车门溢出至隧道内,隧道顶棚下方存在数量不等的极大值温度。在自然通风隧道内,当火源向车厢中心向末端偏移时,极大值温度呈指数上升,最高温度点位于近火源区。通过将列车车厢火灾视为介于隧道火灾与腔室火灾之间的一种火灾场景,提出了等效虚拟火源的概念,进而探讨了隧道顶棚下最高烟气温升与车厢溢流烟气热流之间的关系。在纵向通风隧道内,隧道顶棚下烟气温度在空间及时间上的分布特征与纵向风速和火源功率有关。当纵向风速相对于火源功率较小时,隧道顶棚下烟气层填充速率大于扩散速率,烟气温度单调上升,隧道顶棚下存在多个极大值温度,最高温度点随纵向风速的增加逐渐从下游近火源区向车厢末端偏移。反之,烟气温度则几乎保持不变,隧道顶棚下温度仅存在下游车厢末端处的单个极大值点。基于量纲分析与实验结果,给出了隧道顶棚下最高温升与车厢顶棚下最高温升之间的线性比例关系。
其他文献
电致变色(Electrochromism,EC),是指有机或者无机材料的光学性质(如透过率、反射率、吸收度等)可以在电刺激下可逆地发生变化,即伴随着电解液中离子不断地嵌入嵌出,材料的氧化还原产物在宏观上能够表现出颜色或者透明度的改变。有机电致变色材料由于具有丰富的色态、较高的着色效率和结构易调控等优势具有非常高的科研和商业价值。但目前国内外在有机电致变色领域的发展还一直局限于对传统材料的结构修饰与
本篇论文报告了三项具体工作,分别是利用质子-反质子对撞机Tevatron上的D0实验的数据进行弱混合角精确测量,W玻色子横动量谱型测量的实验工作,以及在质子-质子对撞机LHC上的ATLAS实验上开展高精度电子刻度方法的研究工作。这三项工作在物理内容和实验技术上都有紧密的联系。弱混合角(sin~2 θW)是电弱统一理论的基本物理常数之一。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的电弱相互作用或者潜在的新物理效应都可以通过
在国家治理中,家庭是最基础的单位,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个人发展和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家庭为个人提供成长环境具有私人属性,同时作为社会功能实现的重要载体又具有公共属性。家庭的健康发展,既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家庭及其成员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也是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人口老龄化持续发展,养老建筑逐渐增多且火灾安全性较低,老年群体的安全疏散需求不断上升,对人群管理和设施设计提出挑战。在系统认识老年人疏散运动特性的基础上,加强疏散管理、改善设施设计以提高老年人的疏散效率,对保障老年群体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缺乏对老年人疏散特性的研究。本文针对老年群体在单列、直通道、瓶颈典型场景内的多模式疏散实验和模型研究,认识了典型场景内老年人的疏散运动特
红色精灵(Red sprite)作为由闪电诱发的中高层大气瞬态发光事件(Transient Luminous Events,TLEs)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对研究对流层和中间层/低电离层间物质和能量交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受到科研学者的广泛关注。虽然国内外学者针对红色精灵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实验,但主要以地基观测形式开展,因此对于海洋地区红色精灵的研究仍有许多科学问题尚未获得清晰的认识。本文利用课题组自
自从1954年George Devol发明第一台可编程机器人以来,机器人已经陪伴人类走过半个多世纪,并逐渐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助手。为了让机器人具有与人类相当的分析与操作能力,其中关键的一个步骤是使机器人能够精确地感知并重建其周围的三维物体与三维场景。尽管已经涌现了不少成熟稳定的三维扫描与实时重建算法,但是现有的三维重建算法往往以人类用户手持扫描设备为主要应用场景。如何用机器人代替人类自动
温湿廓线是研究青藏高原对流、潜热,揭示高原能量收支的重要基础数据。作为地球能量收支的重要参量,青藏高原的温度、湿度和对流层顶分布情况一直令人关注的科学问题。但是由于青藏高原环境恶劣,气象观测历史短,探空站点分布稀少,青藏高原的温湿廓线全面系统的研究一直进度缓慢。穿透性对流活动对对流层和平流层的热力结构和湿度分布有重要影响。目前,由于高时空分辨率温湿数据的缺乏,我们对青藏高原穿透性对流活动特点及其对
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举世瞩目,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列车速度的不断提高,也对转向架系统的直线稳定性和曲线通过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列车转向架一方面需要较大的定位刚度来抑制高速行驶时的蛇形运动,另一方面在经过曲线轨道时又需要较软的定位刚度来适应曲率变化。传统的转向架系统难以满足这种矛盾的定位刚度需求,往往采用折中的定位刚度设计来兼顾直线稳定性和曲线通过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列车运行速度和动力学性能的进一
量子纠缠是量子世界最显著的特征,最早以“鬼魅的超距作用”进入人们的视线,引起了关于“实在性”、“局域性”和“量子力学完备性”的激烈争论,而后随着Bell不等式的提出,量子力学的完备性才得以进一步验证。经过全世界物理工作者近百年的努力,量子纠缠的研究内容从理论到实验愈发丰富,使得量子纠缠成为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量子模拟等量子信息学应用的核心。然而,量子纠缠仍然存在着很多重要却未解决的问
台风特指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中心附近最大持续风速大于64kts的热带气旋(TC)。台风-海洋相互作用在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一方面,台风会对其路径附近的上层海洋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包括海洋温盐变化,海洋叶绿素浓度增长等等;其中,海表热通量、垂直混合夹卷、上升流导致的冷尾流现象最为显著。另一方面,海洋环境包括海表温度、海洋涡旋等要素是影响台风生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过去几十年来,热带气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