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理论研究通过检索文献对中西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国内外研究前沿进行综述。临床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苏药3号方对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医症候群、西医症状学、阈值饮水量、饱足饮水量等指标的改善情况,探讨其治疗本病的理论价值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理,为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根据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前者予苏药3号方,每日1剂,水煎煮成300m1,早晚餐前各150m1;后者予多潘立酮片(吗丁啉),每次10mg,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口服,试验期间不得选用其他对本病有治疗作用的中药、西药或影响试验结果的其他治疗手段,4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对中医证候及西医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评价,观察饮水负荷试验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同时临床研究过程中实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试验所得的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①治疗前基线数据比较: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经组间比较,其性别、年龄、病程、Hp感染情况及中医证候积分、西医症状积分等分布情况均呈正态分布,具有可比性,P>0.05。②治疗后中医证候群总积分的比较:两组患者平均积分均符合正态分布,组内比较经t检验,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之间经t检验比较,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治疗后两组中医疗效比较:治疗组证候显效6例,有效21例,无效3例;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将显效和有效合并计算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0%,对照组为66.67%,经卡方检验,x2=4.812,P=0.029<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④治疗后两组单项西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患者的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等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经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⑤治疗后西医症状学总积分的比较:两组患者西医症状学的总积分呈非正态分布,分别计算其平均值,经秩和检验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组间比较经秩和检验,治疗组平均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Z=-4.182,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⑥治疗后两组饮水负荷试验比较:两组患者阈值饮水量和饱足饮水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经t检验,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间比较,经t检验,P>0.05,差异无明显意义。⑦安全性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肝、肾功能检查均在正常范围,且试验过程中未见任何不良反应。结论:通过此临床研究及实验数据分析,苏药3号方可明显改善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中医证候和西医临床症状,提高阈值饮水量及饱足饮水量,总体疗效优于多潘立酮,且安全、有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