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on病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心肌细胞模型的构建及基于多组学的发病机制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309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Danon病心脏受累患病率及致死率高,且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心肌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derived cardiomyocytes,iPSC-CMs)不受数量的限制,可通过对iPSCs进行批量诱导大量获得,同时可继承供者的遗传信息,自出现后便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遗传性心肌病的研究,包括Danon病。虽然已有对于Danon病心肌表型及心肌细胞功能异常的部分认识,但仍需要继续探寻其发生发展的机制并寻找干预手段。目的:本研究拟构建Danon病患者特异的iPSC细胞系并将其诱导分化为iPSC-CM作为研究平台,对其进行多种组学测序并对结果进行系统分析,以探究Danon病心肌表型相关机制。方法:利用Danon病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重编程为iPSC并定向分化为iPSC-CM。iPSC通过形态学、核型分析、畸胎瘤实验、流式检测、免疫共聚焦染色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实验来鉴定。iPSC-CM通过形态学、自主搏动记录、免疫共聚焦染色、自噬体和自噬流检测及糖原贮积检测来鉴定。使用差异分析、富集分析及蛋白网络互作分析等方式分析转录组数据,并将其与公共数据库的数据集进行比较分析。使用差异分析、富集分析及蛋白网络互作分析等方式分析蛋白质组数据,并将其与转录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使用差异分析、富集分析、蛋白基序修饰分析、蛋白激酶及活性预测及蛋白激酶调控网络分析等方式分析磷酸化组数据。使用蛋白印迹分析、细胞代谢分析及膜片钳等方法对组学分析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建立了稳定传代、形态均一的携带Danon病致病突变的iPSC,其分化得到的iPSC-CM具有自主搏动能力,表达具有心肌细胞特异性的结构蛋白,具有LAMP2蛋白水平明显降低、自噬体累积及自噬流受阻等表型,未观察到明显糖原累积。在转录组分析中,我们发现248个差异表达基因,Danon病组上调基因与糖类及离子的跨膜转运、脂质代谢及细胞外基质的组装等功能有关,下调基因与DNA转录及组蛋白修饰等功能相关。在下载的公共数据集中,共发现114个差异基因,合并分析后,发现仅有RAB31及FLRT2两个共同上调基因。在蛋白质组分析中,我们共筛选出166个差异蛋白,Danon病组上调蛋白与糖酵解相关,下调蛋白与溶酶体相关,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发现上下调各20个蛋白,与转录组关联分析发现仅有HSPA2及CMBL两个共同上调蛋白。在磷酸化组学分析中,我们共鉴定到209种蛋白质上的261个磷酸化位点在Danon病组显著上调,74种蛋白质上的81个磷酸化位点显著下调,上调修饰位点所在蛋白与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调节等功能显著相关,下调修饰位点所在蛋白与鸟苷三磷酸酶活性调节关系较密切,经激酶活性预测及调控网络分析,我们共筛选出11个可能发挥关键调控作用的蛋白激酶。经验证,我们发现Danon病组iPSC-CM中ALDOA、PGAM2及HSPA2蛋白水平显著升高,VTI1B及SGSH水平无显著变化,糖酵解水平及细胞氧耗率显著增加,动作电位幅度及平均舒张期电位绝对值增加,钙电流密度呈降低趋势。结论:我们通过对Danon病患者来源的iPSC-CM进行表型验证,建立特异性复现Danon病疾病表型的人类心肌细胞模型,可为探索疾病机制或药物治疗提供可靠的平台;转录组数据间及转录组与蛋白组数据异质性较大,其结果的解读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持;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在Danon病iPSC-CM中,参与糖酵解过程的两种酶ALDOA及PGAM2水平升高,与心肌肥厚相关的HSPA2水平升高,基础糖酵解水平及最大糖酵解能力升高,细胞氧耗率增加,其溶酶体功能可能发生改变;蛋白磷酸化组学及电生理研究发现,Danon病iPSC-CM动作电位幅度减低,平均舒张期电位升高,钙电流密度具有减低趋势,蛋白激酶预测分析显示CAMK2活性增高可能,并可能通过介导RYR2 S2808磷酸化水平升高影响细胞电生理活动及收缩能力。
其他文献
背景:全胃切除术被普遍认为是残胃癌的标准手术。然而,在临床实践中,残胃次全切除术也被有选择的应用于良性溃疡远端胃切除术后的残胃癌。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残胃次全切除术治疗良性溃疡远端胃切除术后的残胃癌的可行性和肿瘤学效果。方法:本研究纳入1999年0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因良性溃疡远端胃切除术后残胃癌行根治性切除的患者53例。排除发生在残胃贲门的患者,有21例患者行残胃次全切除术,24例患者行残胃
背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类型。由于DLBCL在发病机制上尚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DLBCL的临床治疗仍面临巨大的挑战。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基因组是人类的第二基因组,必然会与人体发生相互作用,肠道菌群是肿瘤的微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血液肿瘤发生和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DLBCL患者的肠道菌群,从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或 coronary heart disease,即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冠心病呈现发病年龄年轻化、病情复杂化的趋势。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冠心病最完全和最持久的治疗方式,尤其对于冠脉多支病变、合并糖尿病等合并
目的本研究基于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建立中耳-咽鼓管三维模型,通过计算机数值仿真模拟咽鼓管开放后中耳通气和压力变化过程。在完成仿真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咽鼓管各生物力学参数对咽鼓管开放的影响及其相对重要性。方法采用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1号完整头部数据集,使用Amira图像处理软件导入图像,采用Geomagic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和分割,形成包括咽鼓管、中耳鼓室、乳突气房、鼓膜、听小骨在内的中耳-咽
随着转录组测序地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生物体基因组存在普遍转录,并由此产生大量非编码RNA(ncRNA)。早先的研究认为ncRNA是转录的副产物,并无实际作用,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ncRNA在生命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种重要的调节因子。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ncRNA的功能上,而对其表达调控机制研究较少。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80%以上的结直肠癌组织中异常活化,参与
研究背景胰腺癌起病隐匿,早期准确诊断方式匮乏,患者预后极差,发病率与死亡率相当,5年总体生存率仅约10%,因而被称为“癌中之王”。数十年来,尽管胰腺癌的发病率不断降低,但胰腺癌患者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往往确诊时已是局部进展或出现远处转移。目前,根治性手术仍是治疗胰腺癌的主要手段,但适用根治性手术的患者却十分有限。以手术治疗为主,多学科治疗手段为辅的综合治疗方式是目前胰腺癌治疗的主流选择。泛素特异性
[背景]细胞因子不仅可以反映机体的免疫状态,而且可以调节全身的免疫应答反应。本研究旨在探讨细胞因子与晚期肺癌患者接受免疫单药治疗疗效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细胞因子是否具有成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治疗靶点的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首次接受抗PD-1抗体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治疗有效组包括最佳疗效评价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或疾病稳定的患者;而治疗无
食物依赖-运动诱发严重过敏反应(food-dependent exercise-induced anaphylaxis,FDEIA)是一种少见,但可危及生命的食物过敏,它是指进食特定食物变应原数小时内运动可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小麦、坚果、海鲜等多种食物均可导致FDEIA,其中小麦是导致FDEIA最常见的致敏原,该类型又称作小麦依赖-运动诱发严重过敏反应(wheat-dependent exercis
药用植物是世界各民族传统药物的主要来源,是现代药物开发利用的重要源泉。对重要药用植物类群的整理、挖掘和现代研究,一直以来是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唇形科(Lamiaceae)黄芩属(Scutellaria)植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全球约有360-469种植物,其中约72个种或变种在世界各地作药用。我国约有126种或变种,其中约45个种或变种有传统药用记载。现代研究表明,该属植物具有抗
研究背景2020年全球艾滋病防控的3个90%目标亟待推进实现,我国在发现HIV感染者、衔接感染者进入后续医疗环节的前两个90%目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男男性行为人群(MSM)的艾滋病流行趋势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均呈日趋严重势态。MSM人群进行HIV规律检测从而最大限度发现其中的HIV感染者,并在确诊后及时衔接入医疗系统获得抗病毒治疗,是实现感染者达到病毒学抑制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更是实现全球以及中国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