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也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70%左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中心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极其重要的思想和观点,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农民观,从理论和实践上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2006年,中共一号文件发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这一号召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也是一个复杂而崭新的课题,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毛泽东的农民观,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至关重大。毛泽东农民观的形成过程与中国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进程紧密相连。建党初期至大革命前夕,毛泽东的农民观开始萌芽,这一时期他开始从政治上关心农民问题,充分认识到农民问题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农民观初步形成,他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同盟军问题、农民在国民革命中的地位问题等,有了明确的认识和论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农民观基本形成。这一时期,毛泽东详尽阐述了农民是中国革命主力军、工农联盟思想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道路。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农民观趋于成熟,他号召广大农民组织起来,为人民战争的胜利和国家的建设作出贡献。同时,毛泽东也认识到引导、教育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毛泽东的农民观在曲折中发展,他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提高农民社会主义觉悟的探索上,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在人民公社化、“大跃进”等运动中,也留下困惑和遗憾。毛泽东的农民观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农民观是毛泽东农民观形成的肥沃土壤,中国近代革命者的农民观对毛泽东农民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西方空想社会主义对毛泽东农民观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民观是毛泽东农民观的主要来源。毛泽东的农民观有着丰富的内容。毛泽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农民问题有许多论断,主要和核心的内容有三方面:(一)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农民问题乃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二)农民的基本出路:社会主义;(三)农民获得解放的途径:组织起来。其他内容和这几方面有一定的联系。毛泽东的农民观有着极其珍贵的当代价值。它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关于尊重农民利益和农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农村发展观、建立农民组织和培养新型农民等热点、重点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借鉴和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