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定量化主要栽培措施因子对产量贡献并明确其优先序及调控机制,对探讨产量、效率协同缩差途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农户调研、文献综述、田间因子替换试验的方法,定量化分析了主要栽培措施对产量贡献,明确了主控因子及调控机制;同时,提出了农户水平向高产高效和超高产高效水平缩差增产增效的技术优化途径并进行了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影响春玉米产量提升的技术性限制因子主要有5个,分别是品种的耐密适应性、种植密度、土壤耕作、养分管理和病害防治。(2)5个栽培措施因子对产量贡献的优先序为:种植密度、养分管理、防病(兼化控)、土壤耕作及品种,对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15.9%、10.0%、6.5%、5.5%、4.1%。对PFP_N贡献的优先序为种植密度、养分管理、防病(兼化控)、土壤耕作、品种,贡献率分别为16.7%、4.1%、4.0%、3.4%、1.9%。对RUE贡献的优先序为种植密度、品种、防病、养分管理、土壤耕作,贡献率分别为23.2%、18.5%、3.6%、3.4%、0.9%。(3)不同措施因子对玉米“源”、“库”两端产量性能的影响不同。种植密度主要通过影响MLAI和EN影响产量;养分管理、土壤耕作措施主要通过影响MLAI和GN影响产量;防病(兼化控)措施主要通过影响MLAI和GW影响产量;品种主要通过影响MNAR和GN影响产量。从资源效率来看,种植密度、养分管理、耕作方式和防病(兼化控)通过提高光氮资源截获率提升了光氮利用效率,而品种则通过提高光氮转化效率提升了光氮利用效率。(4)通过优化密度和养分管理两项措施,就可实现增产15%、增效20%以上的高产高效目标,而要实现产量和资源效率协同提高30%-50%以上的超高产高效目标,则需要优化包括密度和养分管理在内的至少3个因子甚至全部5个因子才能实现。措施优化主要通过优化群体、增加生物量和光氮资源的截获率提升产量和光氮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提高干物质转运和光氮转化效率是进一步缩差增产增效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