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贾探春形象阐释史为研究对象,结合文学批评理论,旨在分析从清朝至今不同时代不同学者对贾探春这一人物形象的阐释,并对此作出评析。第一章主要叙述本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以及清朝至今关于探春研究的研究综述,旨在通过对贾探春阐释史的研究而了解红学研究的进度以及文学批评观念的流变,深入了解贾探春这一人物形象。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清朝脂砚斋、评点派以及题咏派对探春的阐释,脂砚斋通过对探春品格和气度的赞扬,为后世研究者奠定了基础和方向,评点派在脂砚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出现了不同的情感态度倾向,产生了明显的褒贬,题咏派对探春主要持肯定和欣赏的态度,但同时他们缺少一定的批判精神,粉饰太平和忘情于风月是他们的特点。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民国时期对探春研究观念的交锋,包括以季新、周汝昌、王昆仑、李辰冬在内的新兴学者以及以王伯沆、陈其泰为代表的旧式学者之间观点的对立和交锋,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新派文人在资产阶级思想影响下产生的理性、多元的阐释。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在新中国成立的政治背景下对探春解读的差异性,以蒋和森、何其芳为代表的封建社会的改革者,以刘梦溪、吴战垒为代表的封建社会的卫道夫,以乔先之为代表的封建社会的开明派和改良派,受文革和一系列思想运动的影响,他们对探春的阐释没有脱离政治和阶级属性,缺少对人物形象和文学作品本身的关注。体现这一时期政治高压下对探春阐释的单一性。第五章介绍了1980年至今学者对探春多元化多角度的阐释。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与深入以及在前人为红学研究所打下的夯实的基础的前提下,对探春的阐释出现井喷式的发展,内容丰富,角度多样,在多元文化和多元审美的视角下,对探春的管理思想、意象研究、主体性思潮和悲剧意蕴都有了相当程度的涉及。此外,关于探春的结局阐释和戏剧接受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这一时期红学研究产生了质的飞跃和发展。结语部分通过对上述时期的总结和反思,以了解在不同时期的文学批评思想的流变下探春形象阐释史以及红学发展史的变迁和进度,以对未来的探春和红学研究提供借鉴。